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

老舍先生有状物散文《猫》一篇,因入选义务教育课本的缘故,可谓尽人皆知。其中一段颇值得玩味:

也记得三十年前,在一艘法国轮船上,我吃过一次猫肉。事前,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肉,因为不识法文,看不懂菜单。猫肉并不难吃,虽不甚香美,可也没什么怪味道。是不是该把猫都送往法国轮船上去呢?我很难作出决定。

当然,“把所有猫都送到法国轮船上吃掉”只是对“实用主义”的反讽而已。

可话说回来,为何老舍先生也将吃猫肉作为一种罕见的人生体验大书特书呢?

而中国人,为何基本不吃猫肉呢?

一.猫不好吃

无独有偶,与吃猫肉有关的事,似乎总离不开法国人。

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八十天环游地球》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虽然兔肉加了五香佐料,还是让福格先生闻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怪味。于是,福格先生叫来了饭店老板。

“你们宰兔子时,有没有听见它喵喵叫?”

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里,“猫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好吃的代名词。

在我国文化里,猫肉不好吃这件事,是很早就被确定了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二.猫是功臣

《礼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这段话记载的便是为古八蜡之一的“迎猫”——

即于腊月农事完毕后,迎猫神而祭之,以祈消灭田鼠,保护庄稼。

猫之劳苦功高,又岂只造福于田家?

宋代人陆放翁《赠猫》诗云: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文人与猫这种不解的情缘,传到马未都先生这里,便凝结成了“观复猫屋”。

用马老自己的话说:“对于观复博物馆而言,观复猫的出现是个宿命。”

正所谓“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我们怎能吃猫呢?

三.猫很神秘

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认为猫是一种通灵,神秘,甚至略带一些恐怖感的动物。

各种蛊术中,就有“猫蛊”一种——

《隋书外戚传》记载:独孤陀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猫鬼,转入陀家。其猫鬼每杀人,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

这里的猫鬼,指的即是猫蛊;而且看上去确有图财害命,损人利己之功效,实在可怕。

而《清稗类钞》中的一篇故事,就更让人对猫有畏惧感了:

…祟阳春县修衙署,方筑墙。一日,匠未饭,有猫来,窃食其饭及羹。匠大愤,捕得之,活筑墙腹以死。工竣,署中人皆不安,儿童仆从率多病亡。

可见传说中,随便杀猫可是要遭天谴的,稍不注意,猫死后阴魂便有可能化鬼索命,十分凶残。

杀猫有风险,做菜需谨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cj/11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