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二

肺痨阴阳气血虚——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六

简介:针对肺痨甘寒养阴的传统定法,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关键字:肺痨潮热病因病机治疗规律李可医案

回顾中医史上,自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年间,历代中医皆宗其旨治肺痨,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对肺痨的治疗,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临床经验。现根据其医案14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

李可在自学中医的第7年,治1例肺痨宗丹溪“阴虚火旺”立论,结果险遭不测。这一深刻的教训,使他终生不忘,并毅然脱离古人“滋阴降火”的巢穴,确立了“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的大法。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这一过程:

肺结核戴阳危症刘某,女,22岁。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痨3年多,医院诊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羸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税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月。双颧艳若桃李,口苦,舌光红无苔而干,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医家,皆谓“痨”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铄。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黄芩、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青蒿、黄芩、炙草各3g,童便1杯对入,水煎分2次服。次日黎明,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呃逆频频,大汗肢厥,面如死灰,喘不能言,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前方误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痨病,其阴阳气血已耗伤殆尽。初诊见其面若桃李,艳若涂丹,误以为乃痨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散,是为一错。结果胡连、骨皮、知芩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次,气从下脱;银胡、秦艽、青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更促肝气外泄,故药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固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不致误。肺痨脉多数,濒危之际,有一分钟~次以上者,已是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逐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脱:红参(捣末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亳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回,幸得脱险(页)。

李按如此辛热燥烈大剂,其3年之久之骨蒸劳热竟2个月未发。足证骨蒸潮热,乃气血大虚,阳失统束之假热,绝不可见热投凉,见蒸退蒸。自此之后,余终生不用清骨散之类治骨蒸劳热之套方。

2肺痨的病因病机

李可关于肺痨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肺痨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本病病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受波及,损及肝脾肾(、页);②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甘寒养阴5剂以上,胃口即倒,大便则稀;甚则苦寒泻火、清热退蒸,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格局(23、页);③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因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生命根本动摇(页);④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肺痨阴阳气血耗伤殆尽,潮热乃肝(肝虚失敛则寒热往来)脾(气虚则发热)肾(元阳外越)虚极之假热(页)。下面看一则苦寒泻火致戴阳案例: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一老妇,68岁。住院病人,最后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血沉90毫米,白血球,中性91,淋巴9。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诊见患者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将养(23页)。

按患者年近古稀,肾元已虚,复加久病耗伤,又过用秦艽鳖甲之类方清热泻火,开破肝气,致成上盛下虚之戴阳败局,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加油桂固摄下焦,足证肺痨“苦寒泻火致戴阳”之病因病机。

3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

中医亦主张用培土生金法治痨病,这常用于肺痨后期,即脾胃虚弱为食呆、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肺虚则气短、干咳、或痰中带血。此时补肺气则易生胀满,养肺阴又虑加腹泻。只有侧重脾胃甘平补中法,使后天生气充沛,则肺脏可得到滋养,方如参苓白术散。而李氏之补土生金法,是宗仲景“劳者温之”之旨,师东垣《脾胃论》之精义,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探讨治痨新径竟达十年,终有所得。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抱儿痨吴某,女,25岁。怀孕已5个月,因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咳喘、痰多白粘,食少倦怠,诊为双肺结核浸润型,恐抗痨药伤害胎儿,特来中医科求治。诊见患者面色苍白,两颧艳若涂丹,虽在盛夏,畏寒特甚。呕逆食少,发生于最近半个月,乃结核中毒反应。腰困、少腹有坠胀感。脉大而虚,舌淡。有动胎之虞,用药颇多顾忌。拟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肾四味、山萸肉、龙牡益气健脾、固肾护胎:生黄芪30g,当归、白芍各25g,白术20g,红参(另炖)、柴胡、升麻、苏梗、砂仁各10g,生半夏、生姜、茯苓、山萸肉、龙牡各30g,肾四味60g,炙草1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毫升,日分3次服,7剂。二诊:盗汗止,潮热退,咳喘已减十之七八,少腹已不坠胀,食纳增,精神佳,脉大之象已敛,唯觉掌心烦热。原方加乌梅30g,胎盘粉3g(冲服),7剂。三诊:咳止,痰已很少,腰已不困。近来食欲大增,面色红润,掌热已很轻微。原方10剂加山药30g,隔日1剂。四诊:诸证均退,以丸方治本:胎盘、山药各g,冬虫草、红参、龟鹿二胶各30g,制蜜丸。每次1丸,2次/日。半年后复查,双肺结核已钙化,又足月顺产,母女均健(页)。

按此案肺痨兼妊娠恶阻,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又少腹有坠胀感,恐有动胎之虞,佐入肾四味、逍遥散固肾、调气以安胎。

从李氏治肺痨诸案中,可以看出其补土生金有以下“新”义:①治痨有四本:病灶虽在肺,但上下四旁皆波及,故治痨有四本,即肺肝脾肾();②“劳者温之”佐化瘀:治痨病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血痹虚劳之意,在温补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如“干血痨案”中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便是明证(页);③甘温除大热:肺痨潮热,从久病气血大虚、肝脾肾虚极之假热立论,以补中益气汤之大剂黄芪60g,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页);④用药三禁一慎:用药一禁燥烈,不得用燥剂治痰;二禁伐气,不得用青枳肉蔻苏子破气之剂;三禁苦寒,不得用知柏芩连栀子泻火;慎用甘寒:阴分有亏者,李氏不用传统甘寒养阴药,而从补气、敛火药中筛选微温、平和兼养阴者,如山药、山萸肉、乌梅酸甘化阴、敛火固脱之品(页)。

4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

李可认为,肺痨为久病气血耗伤过甚,损及脾肾元气,则根本动摇,危及生命。如何着手,颇费踌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且肾中元阳是釜底(脾胃)之火,若非此火,脾胃何以蒸化?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页)。下面看一则补火生土案例:

干血痨吴妻,女,24岁。医院拍片诊为双肺空洞型肺结核,已成干血痨症。病程1年,经闭5个月。咯血不止,食少便溏,黎明必泻。骨蒸潮热,面色皖白无华,唇、指白如麻纸。毛发枯焦,四肢枯细,身瘦脱形,一年时间体重减轻25公斤。弱不禁风,动则喘息,夜不能卧,日仅进食2~3两。不仅无月经,亦无白带,自觉阴道干涩,符合血枯经闭特征。虽在酷暑,仍觉怯寒,四肢不温。午后则潮热阵作,汗出如洗,已备后事。虽已“大肉尽脱”,但患者正在青年,素体健壮,未必就是必死之证。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得以生化,五脏赖之得养,病虽危殆,便有一线生机。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伤则生命根本动摇。当以先后二天并重,乃拟借重补中益气汤为主,增入山萸肉、龙牡、肾四味、油桂、赤石脂,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生芪3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白术、当归、肾四味各10g,柴胡、升麻各3g,炙草10g,山萸肉、炒二芽、乌梅各30g,油桂3g冲,赤石脂、龙牡各10g,生姜3片,大枣6枚,胡桃肉4枚。上药二煎混匀,得汁毫升,日分3次服。上方得效,连服25剂,服3剂停药1天。2个月后来诊,潮热退净,汗敛喘定,胃口大开,日食量增至斤许,晨泻愈,大便成条。后经调治,月经亦通。治疗近3个月,患者体重增加7.5公斤,透视双肺空洞愈合、钙化。乃以河车大造丸加减为丸善后,服一料后,体重复元,第2年生一子(页)。

李按患者病至五脏俱伤,脾肾元气将亡之境地,绝不可见病治病。余苦思彻夜,唯补土生金法可用,但必须先后二天并重。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故在补中益气汤中增入肾四味、油桂、赤石脂、龙牡、山萸肉,温肾益精、固本救脱。结果病有如此转机,大出意外,由此益证此症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5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李可认为,肺痨若按西医诊断肺结核,投以清热解毒、养阴退蒸之剂,必然亡阳暴脱,变生顷刻,可见中西医结合,中医绝不能“对号入座、按图索骥”。多数情况,皆需另起炉灶,独立辨证,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23页)。下面看一则反其道而行之案例:

肺痨夹寒饮赵某,女,44岁。病史:半年前诊为双肺浸润型结核。患者工作繁重,日夜排练节目下乡演出,40岁后体质渐虚,劳倦内伤,积劳成损。因潮热盗汗服知柏地黄汤加秦艽鳖甲6剂,热退后渐变五更泻泄,食少神倦,动辄自汗喘促,咳嗽痰多,有明显的咸味,候间有水呜声,腰困如折,整日倦怠思卧,日渐清瘦,4个月减体重5公斤。今春以来,特别怕冷,三天两头感冒,每排练一场戏,全身汗出如洗,遂病休。服抗痨药引起呕吐厌食,每日午后发热一阵,出冷汗,夜夜盗汗。面色萎黄,眼圈发黑,手指、膝盖发凉。脉沉细而弱,极数,每分次以上。舌淡胖润,齿痕累累。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唯胃已伤,滋腻助湿,加砂仁拌捣,以制熟地之腻。加重姜炭用量,油桂吞服,以复胃阳。盗汗易麻黄为根。加生芪,甘温益气而除大热,且对疮疡有托毒生肌之效。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加山萸肉敛肝,防阴阳气血之脱散,山药益肺脾肾之阴:生芪、熟地各30g,砂仁(拌捣)10g,山萸肉30g,山药60g,红参(另炖)、灵脂各10g,麻黄根30g,白芥子(炒研)10g,鹿角胶10g,油桂(粉吞)3g,姜炭10g,生半夏、茯苓各30g,五味子、细辛、炙草各10g,生姜10片,二诊:连服5剂后,多年喉间水呜声消失,喘汗减,食纳佳,去半夏、细辛、五味子,3剂。三诊:诸证向愈,痰又多,晨喘重,腰困甚。复加生半夏、细辛、五味子,加补骨脂、胡桃肉各30g,冬虫草4g、蛤蚧尾1对、红参10g研末吞服,沉香磨汁(对入)3g,5剂。四诊:稳步好转,晨泻止,便成形,精神食纳已如常人。加三七、胎盘各5g(研末冲服),补肾气,化血痹。上方加减共服30剂,复查双肺结核钙化,体重回升,恢复工作(页)。

李按纵观脉证:数脉主热,此为常;数则为虚为寒,此为变。肺痨脉皆数,无一例外,数至七急八败,阴阳气血皆欲脱,非虚寒而何?误用苦寒,胃气先伤;盗汗5个月,阴损及阳;喘咳不休,肺病及肾。虽有中午一阵潮热,亦属肝虚失敛。虚证、寒证、阴证显然,为肺痨之本质,其它皆为假象。劳者温之,虚者补之,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本汤为治外科疮疡阴证之神剂,对骨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皆有卓效。余用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

6肺痨的治疗规律

李可治结核病14案,其中肺结核者8例,结核性胸膜炎者2例,结核性心包炎者1例,结核性腹膜炎者3例,多从虚证、寒证、阴证论治。如用补中益气汤合肾四味治肺结核3例(、、页),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治肺结核2例(23、页),用阳和汤变通治肺结核1例(页),用五味回生汤(红参、生半夏各30g,山萸肉、山药各g,炙草15g,生姜10片,姜汁1盅)治肺结核1例(页),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治肺结核大咯血2例(、页),用小青龙汤合参附汤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7页),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丹参饮治结核性胸膜炎1例(46页),用人参败毒散加味治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1例(49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页),用少腹逐瘀汤合海藻甘草汤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页),用真武汤加味治结核性腹膜炎1例(59页)。从中可领略他的治疗特点:

6.1肺痨的治则

6.1.1治痨有四本

《理虚元鉴》曰:“治痨有三本肺脾肾。”李氏增一本,曰治肝。虚劳极期,亢热熏蒸,肝之疏泄太过,元气欲脱,以大剂山萸肉敛火固脱救之(页)。如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案,来复汤之山萸肉为90g(23页)。

6.1.2劳者温之佐化瘀

李氏认为,治痨当遵“劳者温之”之旨,师仲景理血痹治虚劳之法,在调补肺脾肾之中,佐以活血化瘀之法(页)。如干血痨案之人参,五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页);肺痨夹寒饮案之胎盘、三七、亦然()。

6.1.3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

治痨要把定保护脾胃元气一关,凡一切有碍脾胃元气之品,皆摒弃不用,三黄、栀子、生地、鳖甲均列为禁药(页)。

6.2肺痨之常法

6.2.1甘温除热、敛火固脱

甘温除大热,主要用于肺痨潮热。以补中益气汤大剂(生芪60g)频投,加山萸肉90g,乌梅、龙牡各30g,敛火固脱,三五日转轻,半月退净(、页)。如抱儿痨案(页)。

6.2.2补土生金、补火生土

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主要用于脾肾元气动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增入肾四味、龙牡、油桂、赤石脂等(页)。详见干血痨案(页)。

6.2.3救阳固脱

救阳固脱,主要用于戴阳危证,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23页)。如肺结核戴阳危证案(页)。

6.2.4降逆止血化瘀

降逆止血化瘀,主要用于肺痨大咯血,以旋覆代赭石汤为主,加枇杷叶、桃仁、红花、三七等(页)。详见肺结核大咯血案(页)。

6.2.5广络兼备

广络兼备法之代表方为黄芪保肺膏,通治各期肺结核。以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化裁,药计29味:生芪g,猫爪草g,百合、百部、白茅根、山药、山萸肉各g,党参、二地、二冬、鸡内金、杏仁、茯苓、沙参、玉竹、煅龙牡、功劳叶、三七粉各g,紫苑、五味子、甘草、川贝粉各70g,龟鹿阿胶各50g,油桂粉10g,冰糖0g,梨0g,姜汁g。本方以顾保胃气为先,重用生芪为君,甘温益气而退虚热,合山萸肉、煅龙牡之敛固元气,止盗汗,定喘息,退骨蒸;以肉桂之辛甘大热补肾命真火,引浮越之假热归肾,更加姜汁暖脾胃,二药合力,监制大队养阴之寒凉腻隔,养肺阴而不伤脾阳(页)。

6.3肺痨之变法

6.3.1肺痨夹寒饮者,阳和加味变通

李氏用阳和汤治各类结核病10余例,均在短期内治愈,详见肺痨夹寒饮案(页)

6.3.2肺痨兼呕泻者,五味回天建功

肺痨兼呕泻者,已无病可攻,急需醒脾救胃、固脱救肾之五味回生汤,起死回生,详见久痢成痨案()。

6.4肺结核的治疗思路

笔者在《病证冲突当从证》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西医病思路的8个特点。那么,他治西医病肺结核又是怎样的思维?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上面肺痨治疗规律之3点归纳就是偏重于个性。即便是这样,还是能看出李氏治西医病的共性痕迹。现简要概述如下:①诸病当先解表:如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案中,患者憎寒无汗,欲厚衣被,拟真武汤加麻黄15g(59页);②伏邪百日当引邪处透:如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案,心前区滞闷刺痛牵及后背,似有磨盘重压于胸中,以人参败毒散引邪外透(49页),又肺痨夹寒饮案亦然(页);③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肺结核亦分为两个基本型,即甘温除大热和从阳化热型。如肺结核大咯血案,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7剂,诸症均退。日后上牙龈颊车穴处焮赤肿痛,口不能张,脉洪实。此为正气来复,从阳化热,大是佳兆。大失血后头晕为肾阴虚,龈肿为胃阴不足,阳火偏亢,予玉女煎6剂而解。故李氏指出,病难执定一法,人之秉赋各异,脏腑阴阳各有偏盛。此例病人若用补中、阳和,岂不永无愈期(页)。④面对急性结核,也不要跟着“杆菌”跑:详见急性结核性胸膜炎案(46页)、肺浸润型结核案(页)。⑤不在病名钻牛角,六经辨证统百病:李氏不但不考虑西医之病名(肺结核),连中医的病名(肺痨)也无须深究,总是以人为本,探索出治痨新经,如肺结核戴阳危症案,就另起炉灶,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页)。⑥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如久痢成痨案,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久痢成痨 杜某,女,23岁,病危邀诊。病史:1年前患者因8个月男孩因病夭折,悲伤过度,食少形瘦。今春流产,失血过多,多次发生贫血性休克。夏末患痢,寒热如疟,日下脓血便10余次。服白头汤不效,又服葛根芩连汤12剂,病不减,反不能食。盛夏憎寒,不离棉衣,日渐消瘦,咳嗽盗汗。经X光透视见右肺浸润型肺结核。已闭经、卧床不起4个月。食少呕逆,咳喘自汗,脓血便乃未止,每便必脱肛。经抗痨药后食纳锐减,形容枯槁,眼眶塌陷,皮肤干瘪。一日数度晕厥,气息奄奄,病情危重。脉细数不乱,两迟尚能应指。病由寒痢误用苦寒损伤脾阳,邪陷入里成痨。延久损及于肾,生命根基动摇,已无实可攻。亟扶正固脱,醒脾救胃:红参(捣末同煎)、生半夏各30g,山芋肉、山药各g,炙草15g,生姜10片,煎取浓汁毫升,对入姜汁一盅,一日内不分次数缓缓呷服。呕止后,改为日分3次服,3剂。服1剂后当日呕止,服完第二剂后,汗敛喘定,知饥,索食藉粉1小碗,服稀粥4~5次。服完第三剂后,可日进食半斤许。患者已能半卧位,两目有神。脉虽细弱,但属有根。下痢脓血如前,未再休克。因呕止,原方去半夏,合补中益气汤:生芪18g,红参(另炖)、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陈皮各3g,肾四味各10g,山芋肉、山药各g,炙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胡桃4枚打,3剂。药后已能起坐,日可进食七八两。便脓血、咳嗽、午后潮热不减。第3方咬定护元气,补土生金之法,原方加炒谷、麦芽醒脾,煅龙牡固脱。服20剂后,已能起床下炕游走几次,进食身有微汗,正气渐复,营卫通调而伏邪外透,痢疾不治而愈。效不更方,再进20剂,间日1剂。药后咳嗽、潮热止,月经来潮,可到户外活动。经X光检查,右肺结核已钙化,一年后生一男孩(页)。

按 李可治此案2个月,无一味治痢之药而痢愈;仅一味山药治痨之药而痨亦愈。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固守脾肾元气的原则,在万病不治的情况下,确有起死回生之效。

李可研究肺痨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误用清热退蒸,险铸大错顿悟;肺痨病灶在肺,但波及肝脾肾;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当遵“劳者温之”,理血痹治肺痨;重温东垣《脾胃论》,补土生金探新径;欲行补土生金,先得补火生土;肺痨夹寒饮者,反其道而行之。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克,加水0~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 时间辨证 方法 要领 特色 李可 医案   

自年美国人皮尔兹撰写《生物钟》一书翻译出版后,引起了我国中医界的极大兴趣,兴起了中医时间医学的整理研究热潮。事实上关于人体生命时间节律的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记载,如《内经》中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就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归纳出以人体五脏为主体,内系五官、五体、五神、五华等,对应自然环境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所形成的五个功能系统,体现出中医学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整体观。这种“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实质,反映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春、夏、秋、冬)变化是同步的时间节律。认真整理我国历代医家有关时间证治的临床经验,就成为当前中医工作者的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交节辨证 

所谓“交节”,是指一年之二十四节气的更叠,或一日之四时的交替,即夜半相当于冬至,日中相当于夏至,晨旦相当于春分,日落相当于秋分。李可在论火不归原时指出,火不归原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其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胜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页)。简而言之,交节辨证是根据年节律、日节律而判断人体阴阳盛衰的治病方法。它多用于以下证候:

1.1.1 火不归原证 李可之火不归原案17则,其中按年节律辨证者7例,日节律辨证者4例。下面举例证之:

白塞氏综合症   包某,女,40岁。冬至当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外阴溃疡6年。发作多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交节之时一到,立刻发病。经治多年无效。诊视,见舌红如柿,无苔,口干极而不欲饮。口角内侧,舌边尖部,白色溃疡成片。外阴每发病,先觉外阴辣痛,旋即口舌生疮。头晕如腾云驾雾,面部轰热如潮。按脉沉细,双膝独冷。其症发病甚急,说来就来,一二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此症,《金匮》谓之“狐惑”,由湿热生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治以清湿热而杀虫。此例病经多年,反复发作,未见湿热积毒征象。从脉证推断,恐系肾阴久亏,阴不敛阳。适逢冬至节令,一阳来复,龙雷之火不仅上燔,且肾与前阴相关,又且下焚,姑予引火汤3剂:熟地90g、巴戟天、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药后诸症皆愈。此法并治45岁以上之男人多人,服药1剂,口舌疮即退,服3剂下阴部之溃疡亦了无痕迹(页)。

按 本案发作在每年冬季,尤以冬至当日,交节之时一到,立即发病,一二分钟都不能忍耐,真是描写如绘,令人叫绝。

1.1.2 格阳、戴阳证   李氏之格阳、戴阳案,按交节辨证者5例,如足心发热案,为日轻夜重(页)。

1.1.3 奇经八脉证 李氏之奇经八脉案,按交节辨证者3例,如奇经八脉频发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页)。

1.1.4 阳虚证   李氏之阳虚案,按交节辨证者14例,如经水不止心悸案,因心悸不敢夜卧、卧则心动震衣、手抖不停(页)。

1.1.5 伏邪 伏邪有交节发病的特点,如肺间质纤维化案,在子时、寅卯之交暴咳。缘于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则咳久而难出;寅卯之交,日将出,阳气渐旺则咳时短而痰出较多(31页)。

1.2 六经辨证   

由于六经各有“欲解时”,根据各经在其所主的时辰内,功能相对旺盛的道理来判断疾病。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指出,病人更关心的恐怕不是这个“欲解时”,而是疾病在什么时候发生或加剧。为此,他提出了“欲作时”概念,它(欲作时)必定就在与欲解时相反的位置上,即阴阳变化相反的位置上。如一咳嗽患者,若在半夜发作或加剧,那应该首先考虑太阳病,因为亥子丑与太阳的欲解时巳午未正相反。所以,“欲作时”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更重要意义(22页)。李可常用六经之“欲作时”来诊断疾病,如无热惊风成痿案中,幼儿夜半2时突然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腿不能站立。由于营卫不固,子夜暴感寒邪,寒主收引,故频频抽搐(73页)。又小儿暴喘案,下午喂肥肉两块,夜半突然暴喘痰壅,无汗、唇青、四肢欠温,证属寒喘夹食,以小青龙汤加莱菔子治之(83页)。二者均为太阳“欲作时”之明证。

1.3 经络辨证   

所谓“经络辨证”,是指十二经脉的时辰辨证。由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之首,而《内经》又有“寅”为一天之中阳气初生之时,于是根据“寅”时与手太阴肺相应而依次推论的,这说明每值某经的相应时辰其气血亦会相对旺盛的道理。李可亦用此法来判断疾病,如肺心病奇病案,每至寅时先觉脐下筑筑跃动,随即有冷气上攻至剑突,暴喘、自汗、心悸等。寅时发病者,属于手太阴肺,为十二经循行之始,说明经气起步难(页)。

1.4 伏邪辨证 

伏邪不仅交节病作,还有其它时间特点:①经前必犯:如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案,每逢经期,诸证加剧(21页);②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页);③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休息痢案,患病16年,每年夏秋必发,服中药百剂不效(页)。

2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要领   

李可在“溶骨肉瘤案”中指出,患者腰痛不能转侧,上午轻,下午重,入夜剧痛呻呤不能入睡。缘于久病阴损日甚,阳失依附而阳亦衰,乃症情“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所由来。而食后之寒热交作,亦非外感邪正交争,乃自身阴阳盛衰之变(页)。笔者根据此段话,悟出时间辨证的要领。

2.1 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主要用于内伤之时辰辨证。所谓“自身阴阳盛衰之变”,是指内伤杂证之人体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随着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而发作或加剧的时辰疾病。如病以上午(或后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多属阴虚(或阳盛)病人。因为本身阴虚者(或阳盛者),又逢阳升(或阳生)之助,故病势更甚。同样的道理,证以下午(或前半夜)出现或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患者。现附验案,以为佐证:

咽痛寒证兼齿衄   牛某,男,50岁。因齿衄年余不愈求治,近1月更增咽部干痛,痰多味咸,口干而不欲饮。食纳如常,偶见嘈杂泛酸。近2年异常发胖,体重增加10公斤,反不如过去精力旺盛。动则气喘,夜多小便,膝冷,脉沉细弱,舌淡胖有齿痕。牙龈色暗,血污满齿,日轻夜重,一觉醒来,满口黑紫血团。咽喉干痛,舌不能转动。曾用大剂量维C,连服六神丸22瓶,出血、咽痛有增无减。脉证合参,确为命门火衰,少阴真寒证无疑。因胖为湿盛阳微,痰为阴邪,味咸为肾虚水泛;日轻夜重,为阳不胜阴;喘为肾不纳气;咽干痛不肿不渴,乃因肾脉循喉咙,系舌本,阴寒过重,逼下焦真火浮于咽喉要道;其齿衄从发胖后始见,齿为骨之余,骨乃肾所属;血属阴,必得阳旺始能统摄血循常道,阳衰失于统摄,故溢于外。乃迳投四逆汤:炙草60g、附子、干姜各30g,水煎冷服3剂。药后两证皆愈,唯觉腰困气短,加肾四味g,红参10g,又服3剂,已康复如初,再无反复(页)。

按 此案既有阳虚的一面,如夜间尿频、膝冷、脉沉细弱;又有阴盛的一面,如体胖、痰多而咸、舌淡胖等。由于阳衰失于统摄,血溢于外,满口黑紫血团,日轻夜重。关键就在“阴阳盛衰”,而“盛衰”即“虚实”二字而已。如只论阴阳,而不分虚实,则往往误事。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

2.2 邪正交争 

邪正交争,主要用于外感或伏邪之时辰辨证。邪正交争之“邪”,当指外感或伏邪;而“正”是指正气,可引伸为自身之阴阳盛衰。所以,邪正交争既要分析邪气的表里、轻重等,又要判断正气的阴阳盛衰,然后把两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作出全面的诊断。邪正交争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①单纯外感辨证:如果是典型的六经病证,只要根据六经辨证就可得出结论,如发热待查案,每日下午3~8时高热,即可诊为阳明腑实证(页);

②外感兼内伤:如肺间质纤维化案,既要分析外感伏邪,又要判断自身阴阳盛衰,最后综合判断:子时阴气大盛,阳不胜阴,故咳时久而痰难出;寅卯之时,日将出而阳气渐旺,故咳时短而痰出较多。由此得出,正气尚堪与邪交战,可挽之处,全在“发作有时”一节(31页)。下面举例证之:

真热假寒   名医某,男,60岁。冬至节后2日,忽患奇疾。如病似外感小恙,3日后忽然昏迷。气息微弱,面色灰滞,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头汗淋漓,神识似清似蒙,六脉似有似无。某医断为“伤寒,少阴亡阳,已属弥留,姑拟参附汤,聊尽人事”,邀余会诊,以定取舍。见证果如所云,然则室内秽气扑鼻,颇觉蹊跷。且证情突变,寸口脉乱难凭,摸其下三部之跌阳、太溪、太冲,则沉实有力,一息六至有余。欲观其舌,则病者昏昧,牙关牵紧,乃强刺颊车穴,以匙把撬开口,口中臭气熏人欲呕,舌面满布黄厚燥苔,中根已黑。询其小便,则如浓茶,亦有臊臭,大便5日未解。推按小腹板硬,至此,真相毕露。素知患者解放前吸食鸦片20余年,至今仍以樟脑酊维持精力,其脏腑积毒可知。且病在冬至之后,阴虚液亏之体,适值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已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其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神识昏蒙乃浊气上干神明;头汗粘手,亦属腑实熏蒸。种种见证悉为热闭阳明之腑,而非亡阳厥脱,且真寒证绝无口臭熏人之象。遂疏大承气合增液汤急下存阴,腑实一通,上闭即开:大黄30g、芒硝(分冲)20g、枳实15g、厚朴、生地、玄参、麦冬各30g,煎分2次服,约2小时许,泻下恶臭便1次,被褥狼藉,移时神清而愈(52页)。

按 此案病因病机盘根错节,既有吸鸦片病史、脏腑积毒在先,又逢冬至时节外感,老年阴亏之体而一阳来复,邪从热化、燥化,病由太阳转属阳明腑实,而肢厥乃热深厥深之变,为真热假寒。其脏腑辨证(指脏腑积毒)、交节之变和六经辨证纵横交错,堪称“邪正交争”之成功范例。

从中可以看出,外感邪正交争比自身阴阳之变更为复杂,是多种辨证方法的结合。因此在运用时,首先要抓住病因病机,侧重六经的,就用六经辨证;涉及交节的,就用交节辨证;若六经、交节还确定不了的,就用脏腑辨证等。

2.3 真假标本 

李可在“奔豚兼脑鸣案”中指出,奔豚证分寒热二型,寒为本,热为标,寒证积聚日久,变生热证。患者在30岁时,即发现脐周绞痛,攻冲奔突达50年。老年之后,五液亏损,阴虚于下,故呈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前后,日重夜轻,寒热错杂(页)。笔者在上述“寒热标本”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出“真假标本”之要领。

真假标本,主要用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时辰辨证。由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都存在着标本问题,即真寒、真热是本,假热、假寒为标,其时辰辨证就有两种情况:

①时辰从本论:如“足心发热案”,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日轻夜重,为下焦阳虚,阳不统阴,致阴火沸腾,其交节之变(日轻夜重)便是从本(从寒)而论(页);“咽痛寒证案”,其假热如咽干痛、口舌生疮,日轻夜重,亦是从本而论(页);

②时辰从标论:如“奔豚兼脑鸣案”,冲脉上攻应以寒为本,但患者高龄之后,阴虚于下,而呈脐周烧灼、尿赤便燥等化热之势,每日病作在凌晨4时之左右,日重夜轻,其交节之变(日重夜轻)便是从标(从热)而论(页);“阳虚型红斑狼疮案”,每日午前一阵面赤如醉,过午渐消,真阳有外越之险,其交节之变亦是从标而论(页);“阳虚型高血压案”,中午面赤如醉亦然(页)。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是中医辨证的难点,而其时辰辨证又是难中之难。关键是要把握好“真假标本”。如真寒假热证,其“真寒”,是整体,而“假热”为局部。局部的“假热”,可以从标(从热),也可以从本(从寒),当依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假热”表现为日重夜轻,就从标而论;若表现为日轻夜重,当从本立论。至于真热假寒证,也是同样的道理。总之,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谨守病机,不可拘执。

3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特色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主要有以下特色:

3.1 交节辨证规范   

交节辨证,是李氏最常用的时辰辨证,用于火不归原者11例,格阳、戴阳者5例,奇经八脉者3例,阳虚者14例,伏邪者7例。从这40例医案中,可以看出交节辨证的成熟规范:

3.1.1 内容详实   

下面看一则“内容详实”医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页)。

按 本案自冬至近一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热流上攻,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如常人。从中可见“内容详实”之一斑。

3.1.2 情节生动   

所谓“情节生动”,主要表现为“来势暴多急突变”。下面举例证之:

真寒假热   武某,男,57岁。冬至当日,忽患口、舌、唇部生疮,其症颇急、颇奇。10时发病,11时即满口满舌如火灼。仓促之间,服用导赤散合凉膈散,其方甚轻,生地、连翘10g,其余皆3~5g。11点半进头煎,药毕覆杯,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更甚,且心烦懊恼,莫可名状。约12时半,其子邀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按脉洪大无论,重按则反如游丝,次/分,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布满边尖。唇肿外翻,迸裂出血。问其二便,则大便干,小便未注意。口中亦无臭味。询其致病之由,其妻云:“年终总结,连续熬夜三晚后病”。问其渴否,患者摇头。此症颇费踌躇,望闻问切皆不得要领。犹疑之间,忽见患者扬手掷足,烦躁不可名状。进门时,仓促之间见其面赤如醉,细视之,则鲜艳光亮,如演员之涂油彩状。恍然悟及此与戴阳证之面赤如“妆”同义,唯戴阳证多见于外感临危之际,此则由内伤而来。摸其下肢,则果见足膝冰冷。此必下元久虚,恰值当日冬至阳生,阴不抱阳,龙火上奔无制。前医误作实火,妄用苦寒直折,致水焰烛天,不可收拾。急以大剂附桂八味冲服油桂,以救药误而和阴阳:附子、熟地、山药各30g,茯苓、泽泻各12g,五味子10g,油桂g(冲),水煎冷服。患者服药1次,1刻钟后安然入睡。2小时许醒来,肿痛皆消,已无丝毫痕迹。次日复诊,口中仍觉麻辣,舌光红无苔,乃阴分受损见证。险证虽退,阴损未复,乃予大剂引火汤,两服痊愈(页)。

按 此案冬至当日10时发病,11时即满口舌痛如火灼。11点半误服小剂导赤散合凉膈散头煎,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亦肿痛甚。12点半李氏出诊,见患者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诉证不清。视其舌则边缘齿痕累累,有白色溃疡满布,唇肿外翻,迸裂出血,扬手掷足,烦躁不安。发病前后仅两个半小时,戴阳之危症已显现,可谓“颇急、颇奇”是也。

3.1.3 逻辑严谨   

所谓“逻辑严谨”,主要表现在类证鉴别。下面看一则类证鉴别案:

咽痛寒症   王某,男,50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肾阴正治诸法,服药60余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月不愈。邀李可诊治,询知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屡误治,却无急变。知非火不归原证型。四末不温,非极烫之水不喝,直断为少阴真寒证。缘由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宫寒极,逼其火浮游于上,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宜与温少阴、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剂。二诊:药后诸证已减七八,原方续进2剂,痊愈(页)。

按 本案近于戴阳证。为了进一步求证,必须从戴阳与火不归原的鉴别入手: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而本案是上假热,如咽干痛不肿不渴;②交节病作:火不归原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本案咽痛日轻夜重;③暴急突变:火不归原来势暴急、项刻突变,而本案屡屡误治,却无急变;④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本案之附子为大剂。可谓细致入微,层次井然,不能不令人折服。

3.2 伏邪辨证新论 

李可在仲景之“伏饮”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并归纳出伏邪发病的时间特点,是中医时间医学的新理论。例如:①交节病作:如伏寒奇证案,半夜子时必有冷气上攻胸际,气喘不能接续(页);②经前必犯:如阳虚型红斑狼疮案,经行寒战高热如疟(页);③周期性发作:如重症痢疾疑癌变案,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页);④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如过敏性鼻炎案,每年夏初必犯,缠绵32年不愈(页)。

3.3 肺痨潮热新解 

历来中医治肺痨午后潮热,皆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降火定法。李可从“肺结核戴阳危症案”误治中顿悟,对肺痨潮热有了新的解读:

①重新认识肺痨病因病机:肺痨虽病灶在肺,但波及四脏,甘寒养阴伤脾阳,苦寒泻火致戴阳;久病气血大虚,脾肾元气动摇;肺痨潮热,乃肝脾肾虚极之假热。

②重新探索肺痨治疗规律:治痨有四本,肺肝脾肾;劳者温之佐化瘀;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救阳固脱等(页)。笔者以方测证,解析肺痨之病机,如李氏用补中益气汤加萸、梅、龙牡,为阴虚渐及气虚、气虚欲脱,即阴损及气;而用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为气虚已脱、浮阳外越,即气虚渐及阳虚。前者气阴两虚,偏重在气;而后者气阳两虚,偏重在阳。从气虚、阳虚的角度,再来看肺痨的午后发热,就与交节辨证(即气虚、阳虚多午后病作)基本吻合了。如肺痨“盗汗5个月”,便可诊为“阴损及阳”(页);其潮热,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导致阴阳气血诸虚,其时辰辨证关键就在“诸虚”二字,不能单从阴虚解读,望初学者留意。

3.4 从肺痨潮热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李可之肺痨潮热新解的启示下,对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3.4.1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泛化 

阴虚潮热,约起源于《内经》之“阴虚生内热”;气虚潮热,则起于东垣《脾胃论》之甘温除大热。千百年来,中医一直把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加以演化。由于阴虚为午后发热,于是就把午后发作类病证如出汗、出血等,归于阴虚;气虚为午前发热,亦把午前发作类病证纳入气虚。临床常用黄芪治自汗,地黄治盗汗,便是这个道理,既使是名家医案亦屡见不鲜,这几乎成为中医临床的思维定式。

3.4.2 阴虚潮热与气虚潮热的反思 

交节之变,是内伤时间辨证的普遍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午前发热者,多为阴虚、阳盛;午后发热者,多为阳虚、阴盛。这与阴虚潮热和气虚潮热所阐明的道理,正好相反,那问题是出在哪里?李可对肺痨潮热已经有了新的解读,并对阴虚潮热亦有一系列提示。如李氏在论述肿瘤时指出,凡肿瘤化疗、放疗损伤气阴,而见下午潮热、烦渴、舌红无苔等症,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乌梅、龙牡,取效甚速(页);他在论“阴虚舌”时又说,肺痨、骨蒸潮热而见阴虚舌,用甘温除大热,一周而潮热退(61页)。其“骨蒸潮热”就是指传统的阴虚潮热,并点明病机为“气阴两虚”。这样看来,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之潮热。

至于气虚潮热,刘力红在论述阳明“欲作时”指出,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欲作时相,而阳明欲解时为申至戌,那么欲作时当然就是寅至辰;另一方面是特殊的欲作时相,那就是日晡所发潮热(页)。笔者从阳明潮热的特殊时相,联想到气虚潮热。因为按交节之变,阳明潮热(阳盛)本该在上午(寅至辰)病作,可实际上是在下午的日晡病作;气虚潮热本该在下午病作,可实际上却在上午。这样看来,脾与胃一虚一实,相互对应,既然阳明潮热为特殊时相,那么气虚潮热亦应该是特殊的时相。

总之,传统的阴虚潮热,应正名为“气阴两虚”潮热,不能以“阴虚”的名义加以演绎;而东垣之气虚潮热是特殊的欲作时相,不能作为一般规律加以泛化。我们应当对由于二者的泛化而形成的中医临床思维(即午后发作类病证为阴虚、午前发作类病证为气虚)与交节辨证(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相抵触,进行深刻的反思。

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劳潮热新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cj/5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