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478875.html
板蓝根:年12元(东北产,统),目前市场价8元。
桔梗:年11月到年8月27-30元,目前市场价24元。
玫瑰花:年1-4月元(山东产,头茬),年上半年22元,目前35元。
草果:年7月元,目前市场价40元。
砂仁:年6月元(国产,壳砂),年10月元,目前元。
益智仁:年初元(海南产,统),目前市场价38元。
佛手:年9月62元(广东产,统),年下半年30元,目前市场价30元。
菟丝子:年80元(内蒙产,统),目前市场价21元。
金樱子:年初20-22元,目前市场价12元。
栀子:年上半年30元(江西产,红),目前市场价14.5元。
车前子:年39-40元(江西产,统),年下半年16.5元,目前18元。
山茱萸:年1-8月45元,目前市场价30元。
吴茱萸:年1-7月-元(江西产,中花),目前市场价元。
沙苑子:年初40元,年18元,目前市场价26元。
蛇床子:年下半年到年35-45元,年8月9元,目前价10-11元。
地肤子:年35元(东北产),目前市场价8元。
槐米:年上半年43-44元(统),目前市场价12元。
牛蒡子:年至年上半年31-37元,年-年上半年10.5元,年涨至15-17元,目前市场价11-12元。
辽五味:年元,目前市场价元。
青翘:年3月69元(生晒),年春35元,目前市场价42元。
韭菜子:年元,目前市场价25元。
枳壳:年45元(江西产,统),目前市场价23元。
枳实:-年7月80-95元(江西产),目前市场价65元。
瓜蒌:-年春25-30元(全),目前市场价15元。
白胡椒:-年80-元,年3-4月35元,目前市场价40元。
胖大海:年上半年元(圆果),到10月掉到40元,目前90元。
川乌:年70元,年13-15元,目前市场价17元。
附子:年元(四川产,黑片),年25元,目前价28元。
猫爪草:年元(家种,大),年45元,目前价85元。
鸦胆子:年元(福建产,统),目前市场价7.5元。
土元:-年33-38元(清水),年23-24元,目前价28元。
水蛭:年元(清水),目前市场价元。
然而,这一规律则被打乱,年下半年桔梗提前涨价,到年底统货价格涨至30-32元。虽然年桔梗价格稍有回落,但是,依然在25-28元上下运行一年多时间。由于桔梗价格的上涨,再次点燃药农种植积极性,导致近两年新货压力增大,冲击价格掉头回走。
本来年桔梗应该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由于短期内生产得到恢复,涨价周期被延长。或许未来1-2年桔梗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但是,涨价只是时间问题。
-年涨价药材还有:
白术从13-14元涨到45元;
白芷从3.5元涨至17元;
白芍从6.5元涨至24元;
紫菀从9元涨至34元;
防风(河北产,籽播)从10元涨至38元;
木香从8.5元涨至13.5元;
黄芩从8.5元(山西产,家种)涨至24元;
北沙参从12元涨至38元;
川芎从9元涨至34元;
旱半夏从40元(山西产,家种)涨至元;
茯苓从9元(块)涨至27元;
平贝母从21元(大)涨至元;
天麻从55元涨至元;
怀山药从8元(毛条)涨至43元;
玄参从3.5元(湖北产,统)涨至15.5元;
生地从5.5元涨至15元;
土元从25元(清水)涨至65元;
槐米从10元(统货)涨至65元;
白豆蔻从38元涨至60元;
泽泻从4.5元涨至24元;
菊花(亳产)从8元涨至28元;
乌梅从10元涨至18元;
牛蒡子从7.5元涨至34元;
桑葚(黑)从3元涨至24元;
瓜蒌从8元(全)涨至30元;
何首乌从13元(四川产)涨至24元;
草果从28元涨至73元;
连翘从12元涨至35元;
高良姜从5元涨至15元;
干姜从8.5元涨至30元;
苦杏仁从11元涨至31元;
车前子从8.5元涨至25元;
山桃仁从19元涨至元;
郁金,从7.5元涨至36元;
灵芝从24元(山东产,黑)涨至65元;
山茱萸从13元涨至55元;
前胡(信),从9.5元涨至59元;
丹参从5.5元涨至17.5元;
三棱从6.5元涨至15元;
佛手从28元涨至元;
沙菀子从11元涨至元;
栀子从5.5元(江西产,红)涨至38元;
太子参从22元涨至元;
麦冬从16.5元(四川产,统)涨至元;
天冬从31元(贵州产,大)涨至58元;
黄连从33元(鸡爪)涨至元;
玉竹(湖南产)从9.5元涨至38元;
白前从5元涨至元;
金银花从83元涨至元;
款冬花从18元涨至90元;
板蓝根从4元涨至30元;
家种秦艽从37元涨至55元;
党参从8元涨至元;
当归从7.5元涨至26元;
黄芪从6.5元涨至31元;
猫爪草从45元(家种大)涨至元。
-年仍不少药材经过价格回调后重回升势
-年三年内涨价药材,在进入年后都出现不同幅度下滑,经过几年的低价调整后,在受灾减产等利好中又重拾升势,而且有的药材涨幅较大,
如:草果,在经过-年的低价回调后,于年下半年从50多元发力上涨,到年底涨至元,进入年继续高歌猛进,到7月高升至元天价,而且在百元以上持续一年之久,老百姓会减少种植面积吗?未来几年内价格能继续上涨吗?
近几年价格回升的药材还有:
白术,从年上半年的13元起价,到年春涨至30元;
紫菀,从年13-14元起步,到年涨至20-24元;
防风从年14元开始上涨,到年涨至26-27元;
玄参,-年上半年从12元涨至15元;
北沙参从年16元起价,到年涨至30-32元;
泽泻从年的9.5元,到年涨至16.5元;
黄芩,-年从11元涨至20-22元;
天麻,年从元涨至元;
丹参,年从12元(山东产,统)涨至17元;
白豆蔻,年从28元涨至60元;
栀子,-年从17元涨至32元;
乌梅,年从14元涨至30元,到年涨至35元左右;
车前子,-年从14.5元涨至40元;
何首乌,-年从18元涨至22-24元;
牛蒡子,年从11元涨至18元;
桑葚(黑)-年从15元涨至24元;
高良姜,-年价格从9元涨至12元左右;
干姜-年从14元涨至22元;
川芎,年价格还在15元上下徘徊,年6月便涨至25元左右,而且高价一直持续到年3月;
猫爪草,-年从45元涨至元。
黄连,年从65元逐渐上涨,到年涨至元左右,高价一直持续到年5月。
麦冬,从年初65元,到10月涨至80元(四川产,统)左右;
天冬,-年从61元涨至-元;
郁金,从年上半年11元涨价,到年涨至30-32元;
木香,年从13元涨至26元;
薏苡仁,从年初8元(贵州产,小)起价,到年涨至20元;
佛手,从年初30元涨价,到9月涨至62元;
秦艽(云南产),从年43元起价,到年9月涨至65元;
太子参,年初从58元涨价,到7月涨至元;
信前胡,从年初52元起价,到8月涨至78元;
灵芝,-年从42元涨至70元。
可以说,在-年期间涨价的品种,经过几年价格回调后,近几年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回升。
虽然多数药材价格没有达到-年期间的高价,但是,涨幅也不小,足以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况且有少数品种超过了前次高价。
这些药材在年又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但是,种植面积并未真正调减下来,库存又在累计积压,未来两年内有多大回升空间?40元的党参算是低价吗?谁敢说年的白术不会继续下滑。
大涨行情过后,有些药材价格出现补涨
虽然药市大行情有周期性,但是,总有些药材不能步调一致,不紧跟大行情步伐走,被业内人士称为大涨过后的补涨。
如:浙贝母,当多数药材进入下滑通道时,年浙贝从56元逐渐价格涨至元高价;
近几年价格补涨的药材还有:
党参年从37-38元(中条)涨至元;
年当归从18元(草把)涨至50元;
元胡,年从上一年42元涨至80元以上;
百合从年的30元(湖南产,大)起价,到年涨至70元;
玉竹(湖南)产,从年30元,到-年涨至70元左右;
射干,从年42元起价,到年涨至80元;
白胡椒,从年42元起步,到-年持续在90元上下运行长达三年多;
益智仁,-年从15元涨至57元,-年持续上升,最高价涨至元;
甘遂,-年从60元涨至-元;
菟丝子,从年的18元(内蒙产,统)涨价,到年涨至80元左右;
附子,-年从33元(黑片)涨至元;
蛇床子,从年15元起价,到-年涨至45元上下;
地肤子,从年的4.2元涨价,到年涨至35元;
青翘(生晒),从年43元起步,到年涨至69元左右;
广藿香,从年的8.3元起价,到年涨至19元;
野菊花(颗粒),从年的20元涨价,到-年涨至70-80元;
玉米须,从年的4.5元起价,到年上半年涨至18-20元;
百合(湖南产,大),从年的30元涨价,到年涨至70元;
玫瑰花(山东,头茬),从年的75元起价,到年涨至元;
葛根(柴,大丁)从年初13元起价,到7月涨至26元;
覆盆子,从年54-55元涨价,到年涨至元;
猪苓,从年元(陕西产,小)涨价,到-年涨至-元;
白及,从年的元涨,到-年涨至元上下;
砂仁(国产,壳砂),从年的元涨价,到-年涨至-元;
辽五味,年从年60元涨至元;
枳壳(江西产),从年初26-28元起价,到-年上半年涨至45-50元;
韭菜子,-年从44元涨至-元;
枳实(江西,产),从年的55元涨价,到-年上半年涨至80元以上;
蔓荆子(江西产),从年初11元涨价,到-年价格涨至元上下;
吴茱萸,-年上半年从55元(江西产,中花)涨至元左右。
有的药材在-年涨价后继续高升
如:三七,自年从60元(头)起步上涨,年已突破元高价,年继续高升至元以上,年涨到元左右。虽然年后三七价格出现回调,但是,依然在元上下震荡。
人参也属于这种行情,-年从40元(红参,小抄)涨至元左右,年经过短期回调后,年重新回升至元以上,年涨至元左右。
还有白胡椒,在-年已从29元涨至60元左右,年过后涨至80元以上,年最高价涨至元。这些药材在经历了多年高价,今后几年价格还继续上涨吗?
“
回顾-年药市走过的10年行情,涨价的药材几乎没有停步,可见药市并不是完全按照“涨三年,落三年,不涨不落又三年”大周期运行,在掉价期间也有不少涨价药材,而且涨势较猛!
”
中药材种植热风不减
近几年中药材种植热风不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山脚下,到处撒种种药,而且涌现出不少种药大户,少则上百亩,多则上千亩。
同时,在土地流转政策推动下,也有不少大户选择了药材种植,少则上千亩,多则上万亩。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把种植药材作为扶贫项目,对种植户大力扶持,免费供种或给予资金补助。据有关媒体报道,到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多万亩。可以说,目前90%的家种药材生产严重过剩。
药市“飞检”和环保治理使低迷药市行情雪上加霜
近两年国家对原药材或饮片进行”飞检“已成常态化,重金属、硫磺、农残、渗出物、灰分超标,有效含量低、形状不符等,使得更多的药材过不了坎,个体经营户如违规,轻者罚款、退货,重者拘留或判刑;生产厂家如违规,吊销执照或关门整顿,重者也要面临法律制裁。因质量问题,近两年上百家饮片厂被吊销GMP证书,上千家药企停业整顿,如此,使得多数药材销量大幅下降。
在药市“飞检”的同时,环保治理在全国各行各业展开。一些制药企业因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或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将面临停业整顿,一些规模较小、经济能力有限的生产厂家,可能会因没有完成环保改造任务而直接被停产。随着环保督查力度加大,大批药企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整顿,甚至面临停产倒闭。
由此可见,今后1-2年内药市仍将面临生产过剩,药市“飞检”,环保治理等问题。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多数药材价格仍有继续下行趋势。当然,不排除少数因自然灾害减产的药材价格出现上涨。
目前正药市进入新一轮低谷涨价仍需耐心等待
近三十年来,中药材行情跌宕起伏,涨涨落落。如今,药市进入又一轮低价周期。低价是孕育商机的时候,低谷过后就是涨价的开始。只是暂时有些药材价格还不到位,仍需让低价再飞一会儿,等生产调减了,库存下降了,商机就在不远处。
古人云:“待时而动”,在机会没有到来时,为何不能耐心等待呢?试问,这几年购买菟丝子、蛇床子、山茱萸、佛手、车前子、香附、薏苡仁、牛蒡子、地肤子、三棱、太子参、巴戟天、猪苓、浙贝、元胡等,真正赚钱的有几人?这就是时机不到,时机不到,太早扣动扳机,不但打不住飞鸟,还会浪费子弹。
客观、理性面对可能继续下滑的行情,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改变经营模式,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掩耳盗铃,不顾供大于求的事实,逆势而行,到头来只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长期陷入套牢的困境。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孔子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曾国藩有句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意思是:已经到来的事情,就要顺应和面对,不必为未到来的事情而焦虑,专注做好当前的事情,已经过的事就不要再留恋。
来源:药通网,由《当归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材资讯码上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