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CIFlexo丝艾柔印”
Catalog
目录
第一章柔印印前
1.颜色知识
1.1什么是颜色
1.1.1颜色属性
1.2常见色彩空间介绍
1.2.1RGB色彩空间
1.2.2CMYK色彩空间
1.2.3XYZ色彩空间
1.2.4Yxy色彩空间
1.2.5LAB色彩空间
1.2.6CIELCH
1.3颜色测量
1.3.1色差公式及容差
1.3.2测量仪器
1.4印前常用硬件介绍
1.4.1显示器
1.4.2标准光源箱
1.4.3i1iO自动扫描式分光仪
1.4.3色卡
2.印前文件格式介绍
2.1Photoshop与PSD
2.2Illustrator与AI
2.3PDF
2.3.1标准化的PDF
2.3.2Adobe内核的PDF
2.3.3PDF编辑器
2.4其他文件格式
3.柔印印前工艺
3.1柔印印前
3.1.1什么是柔印印前
3.1.2印前流程
3.1.3印前工艺的重要性
3.2必要印刷条件获取
3.2.1印刷机
3.2.2印刷条件
3.3Fingerprint测试
3.3.1Fingerprint测试前的基础测试
3.3.2Fingerprint测试内容
3.3.3Fingerprint测试要求
3.4了解产品功能需求
3.4.1了解产品特性
3.4.2了解产品应用背景
3.5色彩实现
3.5.1特殊颜色
3.5.2CMYK基础色
3.5.3专色
3.6效果实现
3.6.1高光
3.6.2暗调
3.6.3实地
3.6.4专色渐变
3.7产品尺寸实现
3.7.1产品尺寸收缩
3.7.2套筒均分
3.8法律法规要求
3.8.1文字的强制法规要求
3.8.2条码的强制法规要求
4.印前制作
4.1检查客户来稿文件
4.2了解印刷工艺和产品应用背景
4.2.1印刷工艺
4.2.2产品应用背景了解
4.3良好的操作习惯
4.3.1认真审稿
4.3.2分工明确
4.3.3规范操作
4.3.4思路清晰
4.3.5柔印思维
4.3.6团队思维建立
4.3.7存档备份习惯
4.4印前制作
4.4.1建立工作图层
4.4.2印前制作
4.5制作完毕后的检查
5.印前调图
5.1什么是印前调图
5.2为什么要进行印前调图?
5.3印前调图需要做哪些工作
5.3.1色域转换
5.3.3色彩校正
5.3.4专色管理
5.3.5中间调的并调问题
5.3.6杂点处理
5.3.7颜色修正
5.4做好印前调图的关键
6.数码打样
6.1传统打样和数码打样技术的比较
6.1.1彩色图像再现性能
6.1.2图像分辨率
6.1.3样张输出的稳定性、一致性
6.1.4输出速度
6.1.5打样幅面
6.1.6系统成本
6.1.7人员素质要求
6.2数码打样的基础
6.2.1数码打样机
6.2.2数码打样机墨水
6.2.3数码打样介质
6.2.4模拟真实打样
6.2.5数码打样软件
6.3数码打样准备工作
6.3.1数码打样机检测流程
6.3.2数码打样底色(纸白)校正
6.3.3数码打样曲线
6.4模拟数码打样
6.4.1线性化校准
6.4.2生成特征化数据
6.4.3不同色域空间的转化
6.4.4专色采集
6.5真网点数码打样
6.5.1真网点打样的实施过程
6.5.2优化真网点打样
6.5.3柔印效果模拟打样
7.拼版
7.1变形率
7.2纵横向文件变形
7.3标记/压线/制版信息
7.3.1标记
7.3.2压条
7.3.3制版信息
7.4拼版
7.4.1常规拼版步骤
7.4.2不规则拼版
7.4.3超多拼版文件的处理
8.RIP
8.1网点
8.1.1网点类型
8.1.2加网精度与线数
8.1.3加网角度与撞网
8.2实地加网技术
8.2.1实地加网
8.2.2实现方式
8.3高光网点技术
8.3.1高光网点的处理
8.3.2高光网点的解决方案
8.4RIP
8.4.1什么是RIP
8.3.2为什么需要RIP
8.3.3RIP曲线
8.4.4RIP如何检查
第二章柔性版制版
1.柔性版基础知识
1.1柔性版的发展历史
1.1.1柔性版的诞生
1.1.2感光树脂版的发明出现
1.1.3固态感光树脂版的遮光涂层热蚀型数字直接制版技术
1.1.4固态感光树脂版的分支:热敏洗版
1.1.6液体柔性版
1.1.7水洗柔性版
1.1.8合成橡胶激光直接雕版
1.2柔性版分类
1.3柔性版版结构
1.4柔性版应用分类
2.制版设备和流程
2.1制版设备
2.1.1柔性版数字直接制版机
2.1.2曝光机
2.1.3LED曝光机
2.1.4洗版机
2.1.5烘干机
2.1.6去粘机/后处理机
2.1.7半自动/全自动联线制版系统
2.2溶剂版制版流程
2.2.1背曝
2.2.2雕刻
2.2.1主曝光
2.2.3洗版
2.2.4烘干
2.2.5去粘及后处理
2.3热敏版制版过程
2.4合成橡胶激光直雕版
3.平顶网点
3.1平顶网点概述
3.2平顶网点技术的优势
3.2设备类平顶网点技术
3.2.1氮气曝光技术
3.2.2覆膜曝光技术
3.2.3LED技术
3.3天然平顶版材类平顶网点技术
3.3.1杜邦
3.3.2富林特
3.3.3麦德美
4.柔性版的印刷测试
4.1印刷测试目的
4.2印刷测试流程简介
4.3印刷变量的管控
4.4印版的标准化
4.5单色印刷测试及网点扩张曲线
4.6多色叠印测试
5.印版的检验内容与COA报告
5.1检验内容
5.2COA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5.3高级测量系统
6.版材的清洁和存贮
6.1版材的清洁
6.1.1印刷前
6.1.2印刷后
6.2柔性版的存贮
6.2.1版材的存储
6.2.2印版的存贮
7.常见印版故障
7.1浮雕超出规定范围
7.2网点变形
7.3版材与菲林未接触
7.4网点/图文碎裂
7.5印版开裂
7.6支撑层分层(脱底)
7.7线条波浪
7.8印版表面过粘
7.9印版厚度不均匀
7.10橘皮状起皱
7.11墨杠
7.12印版耐印率低
7.13糊版
第三章辅助设施与设备
1网纹辊
1.1网纹辊的历史
1.2网纹辊的构造
1.3网纹辊的制造工艺
1.3.1基辊制造
1.3.2陶瓷喷涂
1.3.3陶瓷辊筒的精磨
1.3.4激光雕刻
1.3.5抛光和精磨
1.4网纹辊的重要参数
1.4.1网纹辊角度
1.4.2网纹辊线数
1.4.3网纹辊载墨量
1.4.4网纹辊的隐性参数
1.5特殊网穴的网纹辊
1.6网纹辊配置
1.6.1承印材料类型
1.6.2印版线数
1.6.3油墨类型
1.6.4网纹辊的价格差异
1.6.5网纹辊配置
1.7网纹辊的清洗与保养
1.7.1网纹辊清洗
1.8网纹辊的常见问题
1.8.1堵塞
1.8.2腐蚀
1.8.3圆周方向划痕
1.8.4碰伤
1.9网纹辊的检测方法
1.9.1显微镜检测
1.9.2高分扫描显微镜
1.9.3Capatch测试条
1.9.4求积法
1.10网纹辊的储存
1.11系统的网纹辊管理
1.11.1清洗的重要性
1.11.2定期检测
1.11.3建立完整的数据库
1.12总结
2油墨循环系统(墨路系统)
2.1封闭墨腔
2.1.1封闭墨腔结构
2.1.2封闭墨腔的分类
2.1.3封闭墨腔的使用与保养
2.2刮刀
2.2.1刮刀的分类
2.2.2内侧色组与外侧色组的差异
2.2.3刮刀的安装
2.2.4刮刀的角度
2.3封墨块
2.3.1封墨块的分类
2.3.2封墨块的使用
2.4挡墨板
2.5墨泵
2.5.1墨泵的工作原理
2.5.2墨泵的清洗与更换
2.5.3墨泵的过滤
2.6油墨循环回路中的管道
2.6.1确定正确的管道尺寸和长度
2.6.2选择合适的软管管接件
2.7油墨的流量要求
2.7.1供墨流量的调节方法
2.7.2流量的测试方法
2.7粘度控制器
2.7.1自动粘度控制器的概述
2.7.2常见粘度控制器的分类及性能比较
2.7.3自动粘度控制器的使用和保养
3.贴版胶带与贴版机
3.1贴版胶带的作用
3.2贴版胶带的结构
3.3贴版胶带的厚度
3.4贴版胶带的胶粘剂技术
3.4.1贴版胶带的胶粘剂性能要求
3.4.2贴版胶带胶粘剂的表面结构
3.5贴版胶带的评价指标
3.6贴版胶带的使用指南
3.6.1贴版表面处理
3.6.2胶带贴合
1.6.3印版贴合
3.6.4贴版完成后出现翘版
3.6.5贴版出现气泡,无法排出
3.7贴版机
3.7.1概述
3.7.2贴版机的分类
3.7.3贴版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7.4贴版准备工作
3.7.5辅助工具包/箱
3.8贴版流程
3.8.1使用手动贴版机进行贴版
3.8.2半自动贴版机
3.8.3全自动贴版机
3.9总结
4.印刷套筒与过桥套筒
4.1印刷套筒
4.1.1印刷套筒的结构
4.1.2定位线与定位槽
4.1.3印刷套筒的配置
4.1.4气胀芯轴
4.1.5气流及气路要求
4.1.6套筒的安装
4.1.7印刷套筒的清洁与保养:
4.1.8印刷套筒的存储
4.2过桥套筒
4.2.1过桥套筒的作用
4.2.2过桥套筒的结构
4.2.3过桥套筒的使用
4.2.4过桥套筒的配置
4.3自粘套筒
4.3.1自粘套筒的工作原理
4.3.2自粘套筒结构
4.3.3自粘套筒的使用与保养
4.4结束语
5.在线电晕处理机
5.1必要性
5.1.1表面张力与附着力的关系
5.1.2电晕技术的来历
5.1.3电晕处理的原理
5.1.4电晕处理系统的基本构成
5.1.5如何选择电晕处理系统
5.1.6材料系数(功率密度)是关键
5.1.7选择多大功率的电晕系统?
5.2柔版印刷机上安装电晕处理的必要性
5.2.1在卫星式柔印设备上安装的线电晕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5.2.2电晕处理效果的检测
5.2.3电晕单元结构的选择
5.2.4单面电晕或(筒膜反转印刷)双面电晕
5.3电晕系统的使用与保养
5.4消防注意事项:
5.5电晕处理中常见的问题:
5.6.如何让一个电晕系统更好用
6.预套印、印刷压力控制及印刷质量在线检测
6.1预套印系统
6.2印刷压力控制
6.3在线印刷质量检测
6.3.1工作机理
6.3.2性能
6.3.3使用与保养
第四章卫星式柔印机
1.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结构总述
1.1放卷单元
1.2印刷单元
1.3干燥部分
1.4收卷部分
1.5连线后加工部分
2.放卷单元
2.1放卷单元的分类及组成
2.1.1放卷单元的分类
2.1.2放卷单元的组成
2.2接纸单元的作用及组成
2.3放卷单元的张力检测及控制
2.3.1放卷单元的张力检测
2.3.2放卷装置的张力控制
2.4放卷电机选型设计
2.4.1电机选型算法
2.4.2电机选型示例
2.5放卷受力分析
2.5.1纸卷正常打开过程的受力情况
2.5.2理想纸卷打开过程中受力分析
2.5.3偏心纸卷打开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2.5.4纸卷在刹车与起动阶段的受力分析
3.印刷单元
3.1常见印刷单元形式及组成
3.1.1印刷单元的形式
3.1.2印刷单元的组成
3.2中心压印辊筒结构及温度控制
3.2.1中心压印辊筒的性能要求
3.2.2中心压印辊筒的结构
3.3版辊的种类及结构
3.3.1实体式印版版辊
3.3.2可卸式印版版辊
3.3.3套筒式印版版辊
3.4网纹辊的种类及结构
3.5刮刀结构及压力调整
3.5.1刮墨刀
3.5.2刮刀系统
3.6印刷离合压及压力调节
3.6.1印刷离合压装置
3.6.2印刷离合压及压力调节
3.7套色控制装置
3.7.1横向套准机构
3.7.2纵向套准机构
3.8印刷部的调整
3.8.1色站零位调整
3.9印刷区域安全风机设置,
4.干燥单元
4.1干燥系统的原理及方式
4.2色间干燥系统
4.3主干燥系统
4.3.1气流温度
4.3.2气流速度与风量
4.3.3气流风压
4.3.4干燥时间
4.3.5导流板的作用
4.4进风机风量的计算与风机的选取
4.4.1进风机风量的计算
4.4.2风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4.4.3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4.4.4风机的选型方法与步骤
4.4.5风机的变频控制
4.5进风装置结构设计
4.5.1空气在管路中的风阻
5.牵引
5.1牵引单元
5.2牵引部
5.3张力检测单元
5.4水冷牵引辊
第五章油墨
1.油墨基础知识
1.1前言
1.2油墨的性状
1.3油墨基本要素
1.4油墨基本组成
1.5油墨的成分解析
1.5.1着色剂
1.5.2载体
1.5.3粘合剂
1.5.4功能调节剂
1.6油墨体系的设计
1.6.1溶剂型油墨溶解机理
1.6.2水性树脂的设计及其溶解原理
1.6.3油墨的干燥
1.6.4颜料的分散
1.7油墨的制作工艺
1.8油墨性质和指标
1.9金属油墨
1.9.1简介
1.9.2金属效果颜料的生产
1.9.3颜料的排列
1.10展望
2.油墨TDS及COA报告解读
2.1颜色(色差)
2.2光泽度
2.3细度
2.4粘度
2.5初干性
2.6着色力
2.7附着牢度
2.8抗粘连
2.9固含量(不挥发物含量)
2.10油墨上漆量
3.油墨的使用与控制
3.1粘度
3.1.1粘度的测量方法
3.1.2粘度对于印刷质量的影响
3.2PH值控制
3.2.1PH调节剂
3.2.2PH值测量
3.2.4PH值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3.3与印刷相关的油墨问题
3.3.1刮刀适性
3.3.2堵版
3.3.3网点再现性能
3.3.4干燥性
3.3.5再溶性
3.3.6消泡性
3.3.7粘度稳定性
3.3.8可擦洗性
3.4冲淡剂和稀释剂
3.4.1冲淡剂
3.4.2稀释剂
4.与油墨相关的印刷品质量评价
4.1耐磨性能测试
4.2耐热性能
4.3附着力
4.4耐刮擦性
4.5耐揉搓性能
4.6抗粘背性能
4.7耐水性
4.8遮盖力
4.9耐晒性
4.10滑爽性
4.11残留溶剂
4.12复合适性
4.13剥离强度
4.14耐水煮
4.15耐蒸煮
5.配色中心及油墨管理
5.1前言
5.2配色中心的建立与运作
5.2.1硬件设备
5.2.2ERP软件和配色软件
5.2.3场地要求
5.2.4配色中心的工作流程:
5.2.5配色中心的优势
5.3油墨管理
5.3.1降低油墨和纸张的消耗
5.3.2降低呆滞及报废油墨的数量
5.3.3提高印刷工序生产效率
5.3.4油墨追溯性
第六章生产过程
1.标准化操作
1.1作业分工
1.1.1机长
1.1.2中段工
1.1.3末段工
2准备与更换操作
2.1装卸版操作
2.1.1清洗色组
2.1.2换印刷版辊
2.1.3换网纹辊
2.1.4换刮刀
2.2打样操作
2.2.1机器设定
2.2.2压版
2.2.3套色
2.2.4调油墨
2.2.4签样
3.正常生产操作
3.1物料操作
3.1.1上料卷
3.1.2检查表面电晕
3.1.3下料卷
3.1.4装筒芯
3.2控制油墨粘度
3.2.1测试及记录粘度
3.2.3调整粘度
3.2.4粘度自动控制器使用
3.3张力设定
3.3.1判断张力是否适合
3.3.2调整张力
3.4干燥设定
3.4.1色间干燥设定
3.4.2主烘箱干燥设定
4.辅助操作
4.1开机
4.1贴版
4.2错位贴版
4.2.1什么是错位贴版
4.2.2错位贴版如何实现
4.2.3错位贴版步骤
4.3卸版
4.4印版清洗
4.5网纹辊清洗
5.卫星式柔印常见质量问题
5.1溶剂型油墨印刷常见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5.1.1条杠
5.1.2白点
5.1.3图案发花
5.1.4脏版
5.1.5压力过大
5.1.6色差
5.1.7套色不良
5.1.8气泡(上墨不匀)
5.1.9断墨
5.1.10翘版
5.1.11印刷发虚
5.1.12粘墨
5.1.13拉伤
5.1.14甩墨
5.1.15拖墨
5.1.16鬼影
5.1.17印版垃圾
5.1.18皱褶
5.2水性油墨印刷常见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5.2.1附着力不良
5.2.1色弱
5.2.3色相差异
5.2.4糊版
5.2.5串色(咬色)
5.2.6气泡
5.2.7鬼影
5.2.8析出/沉淀
5.2.9实地颜色不均
5.2.10针孔
5.2.11粘背
5.2.12蹭脏
5.2.13叠印不良
6.卫星式柔印机的保养
6.1卫星式柔印机的日常维护保养
6.1.1导辊、冷却辊、中心压印辊筒的日常清洁
6.1.2收放卷区域的日常清洁
6.1.3设备机身和各色组的表面清洁
6.1.4墨桶表面清洁
6.1.5封闭墨腔的日常清洁
6.1.6异常及报修
6.2卫星式柔印机的周保养
6.2.1清洁循环墨泵的过滤器
6.2.2收放卷机械卡盘的清洁
6.2.3各色组推进丝杆与轨道的清洁润滑
6.2.4网纹辊挡墨板的清洁
6.3卫星式柔印机的月保养
6.3.1各色组做彻底的清洁。
6.3.2网纹辊和版辊芯轴轴承的润滑和检查
6.3.3封闭墨腔基座零位调整
6.3.4色间干燥烘箱的清洁
6.3.5墨桶清洁、墨泵的上墨量检测以及检修
6.3.6检查气动部件的过滤器
6.4卫星式柔印机年保养
6.4.1冷水机恒温装置清洗检查
6.4.2主传动齿轮清理检查
6.4.3中心压印辊筒内壁、管路清洗
6.4.4中心压印辊筒旋转接口润滑
6.4.5张力系统张力值校准
6.4.6电柜清洁与检查
6.4.7电机传动皮带检查
6.4.8传动部位润滑
6.4.9检查色组底座稳固性
6.4.10检查并清洁制动装置
6.4.11主烘箱清洁检查
7.安全生产
7.1劳防用品穿戴
7.2车间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问题点
7.2.1消防隐患及注意事项
7.2.2设备安全隐患及注意事项
7.2.3.物流车辆事故
7.3车间易发生工伤的问题点
7.3.1易发生伤害的工具
7.3.2正确的搬运方法
7.3.3设备上易发生工伤部位
7.4安全操作规范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进入)
许文才老师为《卫星式柔印》工具书作序
龚仁俦老师为《卫星式柔印》工具书作序
柔印预印产量世界纪录的诞生
XSYS推出适用于水墨印刷的新版材FTM
祝贺高云升先生成为《CIFLEXOTECH》工作委员会委员
印刷环境光源标准化(下)
国家标准《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起草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即将召开
4月20日线上德鲁巴-ESKO和旭化成推出全自动制版设备CrystalCleanConnect
柔印中容易被误解的知识点
湖北合信新Uteco卫星式柔印机验收成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