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608569.html
阜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消息,阜阳师范大学成立医学院,这是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之后,安徽省内高校成立的又一所医学院系。而此前,省内已经拥有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医学类高校。
阜阳师范大学医学院今年9月实现招生
据悉,从去年7月开始,阜阳师范大学就开始积极筹备开设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专业,在去年10月份就开始谋划成立医学院,并引进了大批医学专业人才,建立起了优质师资队伍,并与多家机构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阜阳师范大学申报的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4个本科专业成功通过审批备案,今年9月实现招生。
阜师大教务处处长张宏说,此次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的成功备案将成为阜师大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拓展人才培养新领域,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起点,阜师大将以此为契机,聚焦阜阳市建设皖北医疗服务区、区域医疗次中心的契机,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整合区域医学学科资源,加大校地协同,深化医教融合,高水平推进医学教育共同体建设。
这是安徽省内院校对发展医学的又一次探索,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标志着中科大将凭借其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方面的良好基础,向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等领域拓展。
安徽省内四所医学院校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简称“安医大”,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安医大设有31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6医院,9医院。目前,安徽医科大学是省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医学院校。
相关资料:安徽医科大学介绍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学校坐落在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学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5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现有梅山路校区、翡翠路校区、东校区(在建)、巢湖校区、阜阳校区等5个校(院)区,校园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73.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7.39亿元。现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巢湖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医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法学院(筹)等20个直属教学机医院这一我省首个转化医学科学领域实体性研究机构。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13医院,医院7所。
学校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人。校本部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4.37%,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荣获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称号多人,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人,其中普通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人,留学生人。此外继续教育学生人。
学校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设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等40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75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获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建有1个“一室一中心”安徽省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7个省部级科技平台。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安徽省“”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7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年度国自然立项数在省属高校中率先突破百项。研究成果分别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68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9个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教研项目,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校图书馆藏书万册,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担大健康研究院重要建设任务。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贯彻“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弘扬安医精神,深化综合改革,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局面。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创建于年,年由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拥有3医院)、5医院。
相关资料:安徽中医药大学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年,其前身为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55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其中博士、硕士人),有17个二级院部(含3医院),7医院。现有教职工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2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5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6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人。有来自国内外的63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内一流学科B类项目1个,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项目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近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
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建立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中心,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五年,共有学生余人次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领域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余项。学校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
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项,取得研究成果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现有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
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0余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4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医院;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医院;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医院;神医院是一所以“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临床培训。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学院是安徽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校现有2医院、13医院。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即将升格为“大学”,这对学校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相关资料:蚌埠医学院介绍
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国家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
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于淮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余亩,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人(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人、副教授人,硕士生导师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54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有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聘请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知名学者29名担任特聘教授。现有2医院、13医院医院、医院和实习基地。2医院承担着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服务范围辐射苏、鲁、豫、皖等区域。
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名,硕士研究生名(含留学生);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特色专科,2个国家新药Ⅰ期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安徽省高校高峰学科,8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4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80项,发表SCI、EI、CSSCI检索收录论文余篇;主编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各类规划教材13部,参编42部,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法、德、日、澳、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8%;连续7年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获全国首届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首届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和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理学、工学等学科人才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在数学建模、软件设计、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等大赛和体育竞技中获国家级奖项余个、省部级奖项余个。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涌现出“最美列车女孩”林雪、路边救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帅帅、冲下公交施救路边昏倒老人的计星胜、路遇伤者积极施救的周青、“最美列车教师”张静、安徽省道德模范闻仲等众多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中央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多名师生入选“安徽好人”。
63年办学历程中,一代代蚌医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铸就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精诚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凝练出“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培养出十万余名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既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平、王福生等四名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科学领军人物,也有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医院儿科医生刘晓林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赖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年7月,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成“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在校党委带领下,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为实现“全国知名区域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正不懈努力奋斗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地处芜湖,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正在申报建设皖南医科大学。
相关资料:皖南医学院介绍
皖南医学院地处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历史名城——芜湖市,濒临浩瀚长江,汇集江南神秀。学校建于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银湖校区、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三个校区,占地余亩,各类建筑40余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濒临长江,绿水环绕,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徽派建筑风格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也是我校办学的主校区。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院、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法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检验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
学校初步形成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为安徽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2个,涵盖医、理、工、管、经、法6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中西医结合基础、应用心理学2个二级学科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和应用心理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优先发展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培育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病1个。现有各类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0人,专科生人,研究生人,成教学生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余人(含直属附院),其中专任教师人,高级职称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有7名教师分别荣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1名教师荣膺省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省学术和技术带头4人、后备人选11人。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拥有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有创建了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撰写首部神经精神专著的刘贻德教授;有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有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辑复了经典名著《新修唐本草》的尚志钧教授;有国医大师、全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的李济仁教授;有德技双馨、我校捐献遗体第一人的汪桐教授,更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正是一代代皖医人的薪火相传、无私奉献,奠定了学校事业的基础,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办学资源。
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4个、省级精品类课程41门、省级智慧课堂(含试点项目)12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有国家疑难病提升工程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重大疾病非编码RNA转化研究安徽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1个,公开出版《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种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93.07万册、中外文报刊种。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与8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近年来,组织选派余名教职医护员工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培训等;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医院、先声药业集团等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实践教学、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
学校现有直属附院2所、非直属附院6所、医院10所。医院(医院)建于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为医院和医院,是皖南及皖江地区医疗、预防、康复、急救的中心。该院于年创办“医院护士学校”,年更名为“医院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曾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时有“北协和、南怀让”之称。医院建于年,医院,年经省政府批准整体划归我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多功能于一体的医院,具有一批有较高声誉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实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左右,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多次荣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六万多名医疗卫生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办学以来,学校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目标定位,深入贯彻创新、特色、应用、开放、协同发展导向,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