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历史开讲#
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烹炒煎炸闷溜熬炖,数十种烹饪方法能将世间万物都化为珍馐美味。在不少外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说猫就不在中国人的食谱上。
中国人不吃猫肉的原因有三,其中之一还被名医李时珍记载在了《本草纲目》中。
味道差
中国人对于吃的追求从不局限于“饿不死”、“填饱肚子”这样的低级趣味了,就算是在饥荒年代,贫困的家庭主妇也都绞尽脑汁利用贫瘠的食材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而猫肉之所以没办法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与“珍馐美味”丝毫不搭边。无论怎样花费心思烹饪,猫肉仍然酸涩干柴难以入口。既然不好吃,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吃了。
中国人对“吃”赋予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品尝美味,第二层则是通过食补调理身体。那么猫肉无法通过第一层含义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是否能作为一道不太好吃但是功效很强的药膳出场呢?
答案也是不行的!
猫肉虽然具有一定的补气血功能,还能够滋阴补阳、清热解毒,但是都收效甚微。随便从地里薅两把就能够收获功效比猫肉强两倍的野菜,古人又何苦费尽心思的杀猫宰猫炖肉呢?
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之中写到过,“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翻译成白话就是,猫肉实在是太难吃了,不配作为食物,根本没人愿意吃!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上千种可以入药的食材,但是除了这几句话之外并没有对猫肉再做过多的赘述。可想而知,李时珍对于这个又酸又涩味道非常不好又没有什么入药功效的猫肉,非常的不感冒了。
除了口味极差、功效性不强之外古人不喜欢吃猫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导致古人不敢吃猫。
神秘的“猫”
在古代小猫咪可不只会卖萌,他们个个都是守卫粮仓的勇士。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农耕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猫可以守卫粮仓,所以在老百姓心中猫的形象瞬间就变得高大起来。
自秦汉以来,猫就被列入了祭祀名单之中。猫猫会被作为保佑来年耕种风调雨顺的祭祀神物参加每年的祭祀活动。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这是《礼记》中关羽猫猫参加祭祀的记载。
祭祀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祭祀的动物都是献给“天”和“神”的,自然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染指的。被蒙上祭品光环的猫,也就没有人敢食用了。
在武则天时期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将猫咪的身份推向了更高的神坛。
武则天曾设计陷害同为唐高宗宠妃的萧淑妃,最终导致萧淑妃惨死。萧淑妃在临死之前诅咒武则天生生世世为老鼠,而自己转世为猫,用自己的尖牙利爪将武则天撕碎吞噬。
萧淑妃事件刚发生的时候武则天不以为然,但等她逐渐年迈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她就想到了萧淑妃的诅咒。无由来的开始恐惧“猫”,仿佛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只人人喊打的小老鼠,在萧淑妃化成的猫咪爪牙下饱受摧残。
萧淑妃的诅咒犹如悬在武则天心中的利剑,让她寝食难安日日忧心忡忡。最终实在受不了的武则天干脆下令,禁止宫内饲养猫咪。仿佛这样就能够阻止萧淑妃的鬼魂变成猫咪在来索自己的命了!
百姓之中本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猫的传说,比如说猫有九条命、尸体遇到猫会诈尸之类的。现在武则天这个官方禁止养猫,仿佛是坐实了猫咪身上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中国古人是非常迷信的,现在猫咪身上加上了鬼神两种最为玄幻的滤镜,谁还敢吃猫啊?百姓生怕对猫做出什么不恭敬的行为,触怒了猫神,到来年导致自己家粮食产量降低,或者是给家里惹上猫妖。
猫咪身上的神秘色彩传说一直延续到现代,民间流行着大量关于猫有九条命和猫有阴阳眼的传说。有不少影视剧也是以“猫”为主题的。比如《猫妖传》就讲述了唐朝传奇女子杨玉环与猫妖之间的纠葛,以猫妖为主要视角体验历史的沧海桑田。
有了不好吃和不敢吃两大理由,猫已经和中国人的餐桌基本无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另一个原因出现让猫彻底不可能再上中国人的餐桌了。
社会地位转变
经历过盛唐时期的财富积累,中国在宋朝又迎来了一个巅峰时代。在宋朝的时候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场所、娱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猫也在这个繁华的时代迎来了自己社会地位的大转变。
虽然农耕文明仍然是宋朝的主要基调,但是百姓已经没有那么依赖种地了。所以每年的耕种祭祀也就懈怠了不少,猫猫也就从祭祀的舞台退休了。
猫虽然失去了自己神仙的地位,但是宋朝人还是很敬畏猫身上带着的妖邪属性的。于是宋朝百姓对待猫的态度仍然是很好的,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养着养着宋朝百姓发现,这个毛茸茸的小东西可真可爱啊!猫猫靠着撒娇卖萌收获了自己的新身份——“家庭宠物”。据记载,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职业,他们专门负责给养猫人家捕鱼。这也侧面证明,早在宋朝的时候猫猫门就俘获了一大批铲屎官,家养猫的地位已经坐的相当稳固了。
如果说武则天禁止宫廷养猫将猫咪神话了,那么另一个皇帝就直接将宠物猫的地位提升到了巅峰。他就是明朝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在宫廷中饲养了上百只形态各异的猫咪,还专门设立了猫儿房作为伺候猫咪日常起居的机构。这数百只猫不仅被每日精心喂养,还都拥有自己的名字。最让人羡慕的是,这些猫死后皇帝竟然下令为他们打造纯金的棺椁。这样的奢华墓葬礼仪,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望尘莫及啊!
上行下效,有了皇帝这位潮流前线弄潮儿做表率,全国上下一时间养猫风气盛行,几乎每个贵族家庭都会饲养一两只猫咪。皇帝和贵族的心爱之物,岂有出现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的道理?自然而然,民间吃猫的情况就几乎被杜绝了。
总结
猫作为一种古老的动物,穿插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脚印。从一开始的仓库守卫者到后来集鬼神两种面纱于一体的精怪再到后来全民宠物,猫猫的身份完成了数次转变。也成功地帮助它们摆脱了像其他小动物被端上餐桌的命运。
进入现代之后,猫猫更是凭借自己或憨态可掬或灵动敏捷的神态捕捉到了更多的铲屎官,成为了宠物界稳坐第一的扛把子。现代人对猫猫的喜爱丝毫不亚于古代人,那就更没有人会去吃猫了。
当然除了这三个原因之外,中国古人不吃猫还有一些别的小原因。比如说猫猫吃老鼠,而老鼠又是一种携带多种细菌的动物,在消毒手段不是很完善的古代,吃猫很容易感染老鼠携带的细菌。中国古人不吃猫,也是出于卫生的自我考虑。而且猫的体型较小,费力清洗半天最后收获的肉都不够塞牙缝的,古人也懒得做这样回报率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