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种子的成熟度跟种子萌发密切相关,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种子是不能萌发,即使能萌发也比那些已经完全成熟的种子经历的时间要长得多,而且整齐度等各方面都不及完全成熟的种子。
中药材种子的成熟期跟植物种类、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中药材种类之间,或者同一种类在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其种子的成熟期有很大区别。因此,根据不同种类中药材的特性,了解其种子成熟时的特性,从而掌握其适宜的采种时间十分重要。而中药材种子真正的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两个方面,中药材种子的生理成熟是种子发育到一定大小,种子内部干物质积累到一定数量,种胚已具有发芽能力。而中药材种子的形态成熟是指种子中营养物质停止了积累,含水量减少,种皮坚硬致密,种仁饱满,具有成熟时的颜色。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种子的成熟过程是先经过生理成熟再到形态成熟,但也有部分中药材种子是先经过形态成熟然后再达到生理成熟,这样的中药材种子有浙贝母、刺五加、人参、山杏等。对于这些种子我们可以在其果实达到形态成熟将其采收回来,经过贮藏和处理后,使其种胚继续发育到成熟,完成生理成熟。自然界中还有部分种子如泡桐、杨树,它们的形态成熟与生理成熟几乎是一致的,对于这类种子我们采收起来相对方便。
虽然种子成熟度对发芽率、幼苗长势、种子耐藏性均有影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采收充分成熟的种子,这样有利于提高播种育苗的效率。但是有些中药材的种子就不适合采取完全成熟的种子进行播种,譬如当归、白芷等用完全成熟的种子播种后容易提早抽薹,因此应该采适度成熟的种子留种。而黄芪、油橄榄等种子老熟后往往硬实现象严重、休眠加深,如果采后即播,应该采收适度成熟(较嫩)种子,如果是需要保存一段时间再播,则可采收成熟种子,但是在播前要对其硬实进行处理,并提前打破休眠。对于那些种子成熟后不及时脱落的中药材可以等到全株的种子完全成熟时一次采收,如朱砂根的种子。当然也可以及时分批采收,或待大部分种子成熟后将果梗采收,通过处理使其完成后熟脱粒。有些中药材的果实成熟以后其果皮会裂开,所以为了避免损失成熟的种子,如穿心莲、白芥子、白芷、北沙参、补骨脂等应随熟随采,分批采收。
新采集的种子有些带有果皮,因此要及时脱粒处理。对于酸枣、颠茄等浆果类种子,可将其果实浸入水中,待其吸胀时用棍棒捣拌使果肉与种子分离,然后用清水淘洗,漂选,风干;对于易开裂的蒴果(桔梗、党参等)和荚果(决明、黄芪等)类种子可放在阳光下晒干,使果皮裂开,然后用木棒敲打,使种子脱出。由于种皮破损的种子易感染病菌,不耐贮存,因此在种子脱粒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种皮,避免损伤种子。而另外一些药用植物种子则是带果皮贮藏其种子的寿命更长,质量更佳,如栝楼、丝瓜、枸杞、白芥等中药材种子,我们可以保存果实,播种前再进行脱粒。
1.中药材种子的采收
从中药材种植生产的现状来看,产地连续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的药材,对于某些忌连作的中药材来说,这样做使中药材在产量、品质以及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等方面都有退化的迹象。适时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群体,并用人工的方法加以定向培育,才能形成优质高产品种。
(1)采种株的选择。中药材有性繁殖的苗木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的品质,而种子质量的好坏跟我们采种时所选择的采种株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选择采种株的原则是:选择生长健壮、干形好、生长快、无病虫害且在盛产期的丰产株作为中药材的采种母株;而不要在生长缓慢、长势明显衰退、主干弯曲、尖削度大、木材纹理扭曲、冠形不规整、侧枝粗大、有明显病虫害感染的植株上采种,这样采收回来的种子发芽率低、容易传染病虫害、后代植株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均会受到影响等。可以直接在种植园区选采种母株,也可以通过建立采种母株基地。有计划地建立采种母株基地或种子园,以保证良种的供应,以及一些稀有品种的持续采种。
对于多年生中药材来说,能否做到采收的种子具有优良的活力,关键在于中药材采种株的年龄。一般来说乔木采种适龄多在20~60年,如银杏选25~30年生的母株采种,杜仲选20年生且没有剥过皮的母株采种,黄连木采种选择20~40年生长健壮的母株上采集;花灌木中药材采种年龄应在5年以上;多年生草本中药材,如人参、黄连等,选3~5年生的植株采种。
采种株应该是在开花结果前选好,而且要遵照一定的顺序:首先选取壮年母株;然后从壮年母株中挑选品种纯正优良、无病虫害、生长发育健壮的优良采种株;最后加强采种株的管理,以培育籽粒饱满的种子,获得优良种子。同时在采种的时候要注意严格保护采种母株,不得伤毁树皮、树干、枝条和翌年成熟的幼果等。
(2)中药材种子采收时期。采种时期是根据中药材种子成熟时期来确定,虽然不同中药材种子的成熟期不同,且不同地方的气候有差异,同一个地方不同年份的物候期也不相同,其种子的成熟时期往往不能确切到具体的日期,但是在中药材生产中,种子成熟程度首先可以根据种子形态成熟时的种子或者果实的特征判断。种子成熟主要表现为种子中干物质停止积累、含水量降低、硬度和透明度提高、种皮或者果皮的颜色由浅变深、呈现出品种的固有色泽等。不同的中药材果实成熟时其形态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浆果、核果类果皮会出现软化、变色等现象;如南酸枣、杏、木瓜果实成熟时,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色;龙葵、土麦冬、女贞、樟树果实成熟时,果实变为黑色。干果类(蒴果、荚果、翅果、坚果等)果皮由绿色变为褐色,由软变硬;蒴果和荚果果皮会自然裂开,如浙贝母、四叶参、泡桐、甘草、黄芪等;球果类果皮一般都是由青绿色变成黄褐色,且其鳞片会微微裂开,如油松、侧柏、马尾松等的果实变为黄褐色。因此,在采收中药材种子时,一是根据种子成熟时所表现的特性以及其果实果皮质地和皮色的变化来判断种子是否成熟,从而确定其适宜采收期,得到优质成熟的种子;二是长势一致的母株可以采取几颗种子将种心剖开,检查种仁和胚是否发育完全,从而确定种子成熟期。
通常地,太子参、贝母、板兰根、猫爪草、乌梅等种子多在5~6月份成熟;人参、大黄、百合、西洋参、地黄等种子成熟期在7~8月份;百合、怀牛膝、麦冬、桔梗、柴胡、党参、银杏等种子常在9~10月成熟;黄柏、厚朴、白术、三七等种子一般在11月份成熟。
(3)采种的方法。中药材种子的采收方式主要根据种子成熟期和种子大小来决定。对于种子成熟期较长,且不集中的中药材,宜采取分批、分期采收的方式,如白芷、太子参、紫苏等;对于果实较小着生在果序下,可待大部分种子成熟时将果序剪下,干燥脱粒;而对于大粒果实如乌梅、银杏、罗汉果等,可单粒采集,也可在种子成熟前将树冠底下收拾干净,待种子成熟脱落后,再统一收集。采种须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种子,要单采,单一放置,单独脱粒,防止互相混杂。
(4)中药材种子的干燥。采收后的种子要经过脱粒、干燥和去杂三个处理,才能贮藏。中药材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代中药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等。贮藏用于播种的种子应该是整齐、饱满而又无病虫害的干燥种子。
采收的果实类、果穗类种子,一般而言是先进行脱粒,然后后干燥,最后去杂。当然不同的种类其处理方法不同,譬如有些种子须先阴干后熟后,最后进行脱粒干燥处理,如干果类中的朔果如大黄、太子参、白术、百合、桔梗、连翘等,应先将摘得的果实或果穗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后熟5~6天,阴干果实后脱粒;对于荚(角)果类如板蓝根等,将荚角果晒干爆裂脱粒;肉质果类,如人参、三七、西洋参、金银花、枸杞果实用水浸泡,捣碎,用清水冲洗,漂去果肉及瘪粒,适当干燥后即可贮藏;肉质果如黄柏、乌梅、山楂、银杏等,果皮较厚,可将果实堆积,淋水盖草,升温发酵,待果实软腐后,搓去果肉,洗出种子。
目前中药材种子的干燥方法很多,主要有自然干燥、干燥剂干燥和机械干燥三种方法。机械干燥可分为热风干燥、太阳能机械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种子量的多少以及基地的设备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干燥方式。对于阳光充足的干燥地区,我们通常可以选用自然干燥方式,但是对于自然干燥的种子,我们要注意有些中药种子耐干燥,如何首乌、知母、板蓝根、猫爪草、桔梗、半枝莲、红花等,种子可在阳光下晒干,晒时要薄摊勤翻,以加速干燥和上下干燥均匀;有些种子如大黄、白芷、百合、当归、贝母、细辛、金银花、杜仲等,不耐干燥,曝晒常能丧失发身能力,应阴干,将种子薄摊在室内或棚内,经常翻动,促进干燥。干燥好的种子可以采取风选、筛选、水选、粒选等方法,去除种子中的果皮、果柄、空秕粒、枝叶、土块等杂物得到纯净的种子,最后贮藏。
2.中药材种子的采购
中药材种子的采集除了在种植园留采种母株采种外,也可以通过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市场采购种子。目前我国中药材种子市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假冒种子、劣质种子在市场上屡见不鲜,市场经营混乱导致价格失控等现象无不损害药农的利益。在购买中药材种子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挑选:
(1)观察种子的形态和大小。种子形态和大小不仅是鉴别中药材种类、判断种子品质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播种技术的依据之一。种子的外形、大小、色泽、表面的光洁度、沟、棱、毛刺、网纹、蜡质、突起及附属物等都是区别种类和品种的形态特征,因为这些性状也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如椰子种子球形,直径为15~20厘米;木鳖种子扁平,边缘齿状;细辛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种阜;天麻种子呈纺锤形,长不足1毫米,宽不到0.2毫米。又如,五加科的人参、西洋参、三七的种子,外观形状和色泽相近,是有别于其他科属种子的共性,但它们之间又有大小、皱纹深浅之别。人参种粒小,皱纹细而深,种皮厚而硬,三七种粒大,皱纹粗而浅,种皮最薄,西洋参介于两者之间。水飞蓟种子色深发黑者,有效成分含量高,色浅发灰者含量低。新种子色泽鲜艳或洁白,陈种子色泽灰暗或发黄。
中药材种子大小相差悬殊,大粒种子千粒重在、0克以上,甚至几万克,如古诃、印度马钱、拉果、山核桃、龙眼、山杏、椰子等。千粒重为30~克的,如红花、印度萝芙木、催吐萝芙木、薏苡、三七、北五味子等;千粒重为10~30克的,如白豆蔻、番木瓜、安息香、人参、决明子、望江南、黄柏、曼陀罗等;千粒重1~10克的,如檀香、土沉香、大枫子、细辛、土木香、菘蓝、紫苑、紫苏、杭白芷、地榆、牛膝、黄连、知母、黄芩、当归、穿心莲等;千粒重0.1~1克,如地黄、莨菪、藿香、荆芥、旱莲草、枸杞、党参、地肤子等;千粒重小于0.1克,如龙胆、天麻、肉苁蓉等。更多种子的千粒重见附录1。
(2)注意种子的保存年限。中药材种类不同,其寿命也各不相同。许多中药材种子的保存年限很短,超过年限的种子发芽率就很低。而目前中药材市场的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出售没有发芽能力或发芽率低的陈种、烂种,有的是有意将新、旧种子混杂在一起,从而降低了种子的质量。中药材种类不同,其种子发芽年限的长短也不一样,这与其自身遗传性和贮藏条件等有关。有的中药材种子能贮藏十几年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仍然很有活力,如睡莲种子等。有的隔年陈种子基本上就失去了发芽能力,如细辛种子,该类种子适合随采随播,因此必须买新采下来的种子,立即播种,如果种子干了再播种,就不会出苗了。多数药材种子的发芽年限为2~4年,如牛蒡、薏苡、水飞蓟、桔梗、红花等。在中药材生产中,应特别注意那些保存年限短的种子,如党参、白术、黄芩、甘遂、当归、北沙参、白芷、柴胡等种子寿命较短,保存年限都不能超过1年,收获种子必须当年或第2年春夏播种,超过期限就不能播种了。一般情况,可以通过观察种子的色泽、气味等判断种子是否是当年的新鲜种子,当年的中药材种子有光泽、发亮、有芳香味,而隔年的种子有灰、有霉味。还有些种子有硬实现象,硬实的种子很难出苗,如黄芪种子,其成熟度越高,硬实率也越高,因此完全成熟的种子很难出苗,即便进行特殊处理出苗率也不会太高,所以,在购买黄芪种子时要特别注意,凡呈黑色、牙咬很硬者即为成熟过度,不宜做种用,种皮呈黄褐色或绿褐色为成熟度适宜,可做种子用。
有关研究表明中药材种子的含水量在5%~14%范围内每降低1%,可使种子寿命延长1倍左右,但有少部分种子如细辛、黄连、孩儿参、槟榔、肉豆蔻、肉桂、丁香、沉香等不耐干藏,宜湿藏。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直接影响出苗情况,一般包装好的种子会标明发芽率,但是也有一些商家用烂种子或者活力不好的种子欺骗顾客。所以在购买种子时一定要注意挑选饱满、无虫害、整齐的种子,最好不要买散装的种子,而选包装好的注明了发芽率的种子。为了保险起见,买回来的中药材种子最好自己随机挑选适量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一般情况发芽率在85%以上者为正常种子,如果发芽率低于70%就要慎重播种,最好在原有的每亩(1亩≈平方米)建议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用量,而对于发芽率很低的种子应该找商家退货或者换货。
(4)辨别真伪。俗话说“母大子肥,好种出好苗”。有了好的种子,才能保证高产、优质和用药安全有效。因此,种子必须认真鉴别,分清楚真伪和优劣。由于目前我国中药材种子没有专营,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以假乱真者很多,如柴胡按植物来源可分柴胡和狭叶柴胡,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根均可作为天花粉等,草红花其实是红花异名。种子以假乱真的主要有用茵香籽作柴胡籽,用菠菜籽当做天南星;用水仙、百合、石蒜的球茎充作西红花的球茎,且越是贵重的品种,越容易出现假冒。还有商家利用虚假信息骗药农购买种子,比如扩大中药材的适宜生产地区、传播虚假收购信息和价格等。如罗汉果、三七(又名田七),都是只适宜于南方温湿气候生长的药材,若种到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在自然条件下是不能成功种植的。药农可在购种子之前可订阅有关报刊杂志,或到书店购买一些中药材专业方面的书籍,了解种子的形态、色泽等,如麦冬为球形,党参为扁球形、褐色,黄芪的种子为肾形、黄色,桔梗的种子偏椭圆形、呈褐色等。也可以通过咨询中药材专业人员,从中获得有关鉴别中药材种子伪劣的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防止选错种子带来的播种风险。
(5)搞清中药材的繁殖方式。中药材的繁殖方式前面也提到,主要有种子繁殖(有性繁殖),以及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叫做营养繁殖或无性繁殖。在自然条件下,有的只能进行种子繁殖,如人参、西洋参、当归、桔梗、芥子、小茴香、党参、决明子、曼陀罗、牛蒡、黄柏、巴豆、印度马钱等;有的只能进行营养繁殖,如番红花、玉竹、百合、山药、川芎、姜等,当然还有大部分的中药材是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进行无性繁殖的。掌握各类药材的繁殖方式很重要,如商家出售番红花“种子”,而事实上番红花是用球茎进行繁殖,这时你就不会上当去买番红花“种子”了。
(6)了解市场动态,因地制宜选择品种。种植中药材首先考虑的肯定是经济效益。近年来中药材的销售情况较好,很多药材的价格连年上涨,如玉竹、金银花、白术、人参等,这就导致很多的药农追风去种植走俏的中药材,殊不知药材“少时是个宝、多时就是草”,最后导致中药材半成品等收购价格下跌,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甚至于亏本。所以选择中药材栽培时不要盲目跟风,而要认清楚局势,了解市场动态,预测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等方式,或者通过药材市药材产地、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统计部外贸进出口部门、有关科研部门、有关知情人士和业内专家的数据和意见,同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