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指导
本课要认的7个字中,都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依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想生字读音。要注意“祖”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祖——主”。
①换偏旁识记。在熟字加偏旁的基础上,可以与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区别,加强记忆的效果。如,“掏”字可以换偏旁和“萄”比较识记,“蔷”可以和“墙”比较识记。
②偏旁归类识字。将同偏旁的字进行归类,有助记忆字形,理解意思。“蔷、薇”都是草字头,“逗、逮”都是走之
③借助插图和图片识记。“蔷、薇”可以借助插图来识记。
写字指导
本课要书写的9个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结构特点。“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啊”要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占位。
“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的紧凑。
课文学习指导
本课学习可以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从课题入手,首先理解“摇篮”。“摇篮”形状像蓝子,用藤或竹子编制成,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可以借助图片辅助理解。接着紧扣“真有意思”展开学习,“为什么说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森林很大?”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来理解内容,从而感受原始森林的宽广和繁茂。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一望无边的大森林就像绿色的海洋。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摇篮本来是婴儿睡觉用的,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进一步体会“真有意思”。
第二、三小节是对祖先在森林中生活情境的想象、猜测。应该将这两节诗整体理解,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这两小节诗以疑问的形式呈现,第二小节中的“可曾”学生不易读懂,是本节诗的学习难点。“可”在这里是副词,用来加强疑问的语气,教学中要结合语境在朗读和感悟中体会揣摩体会:“曾”是“曾经”的意思。这是对祖先生活情境的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用“可曾”说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你可曾见过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小马?”再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基础上,第三小节相对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逗、采、捉、逮”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进行扩词运用,如“逗小猫、采蘑菇、捉小鱼、逮蚊子”。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有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课文最后发出感叹,再次强调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这节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回扣全文,让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蕴含的丰富情感:它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