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服用有诀窍
专访专家:广州中医院药剂科曾惠芳主任中药师
新快报记者/梁瑜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中药含硫的新闻让人闻“硫”色变,而之前也有一些中药被发现含重金属的传闻。中药也不安全了?煲煮服用时该注意什么?专家称,硫磺也是一味可内服外用的中药,关键是不超量。长时间、高强度洗药没必要,快速洗比较科学,而且正确煲药、服药也关系中药的用药安全。
老百姓不必闻“硫”色变
李女士听闻了中药饮片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含硫,用起中药来心里忐忑不安。但生病看中医难免要吃中药,她就将拿回来的中药用水冲泡,洗到水清了才敢煲。药师认为这样不正确。
广州中医院药剂科曾惠芳主任中药师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称,版10月1日执行的新版《中国药典》规定了中药饮片的标准,还禁止中药饮片从药材到饮片过程中涉及的硫磺熏蒸。“版的《中国药典》就已经指出,只有淮山与葛根能进行硫磺熏蒸,但版的新版《中国药典》连这两种药材也不允许进行硫磺熏蒸了。”曾惠芳对记者称,硫磺熏蒸主要是为了让易氧化的(如淮山等)和含丰富淀粉、虫子爱吃的药材不被虫蛀和保鲜,是一种中药的古老养护法。
“如果按药典办事,中药饮片中应该不会出现硫磺、重金属等物质,但实际上不一定。”曾惠芳表示,中药有动物、植物和矿物药,而医院里开的多是中药饮片,经过处理,祛除了其中的大部分杂质,但也可能有意无意地增加了一部分杂质。药材都在土壤里种植,一些杂质、微生物、虫卵可能残留在药材中,药农可能因此做过一些处理;硫等元素本来就是自然界中、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可以通过种植而转移到药材中;硫磺本身也是一种内服外用的中药,只要不超量都是安全的。
最好别洗,要洗也要快速“抢洗”
曾惠芳告诉记者,药材有很多,植物就有很多部位可以用药。根、茎、叶、花、果、皮、种子等,还有矿物质(如牡蛎)、药粉等,在煎药前泡不泡、冲不冲、洗不洗,要区别对待。
她指出,药粉和牡蛎等矿物质是打烂了的药材,一洗就没了,不可能洗;而一些特殊制作过的饮片,也不能洗,否则药效就没了。如起止痛作用的炙甘草是用蜜糖炒过的甘草,一洗就把蜜糖都洗掉了,也就没了它的药效;黄连素和薄荷也不能洗。
她还称,就算是猫爪草这类的草、根、茎容易藏污纳垢部位做成的重要饮片,顶多只能快速地用冷的饮用水冲一下,专业上叫“抢洗”。至于像太子参等完整的药材则是可以洗一洗的,冲洗对药效的影响不大。
“洗药和泡药不一样,我们主张尽量少洗药,但除了胶质的中药,煲前都需要先泡一下,浸泡时间不超过30分钟。”曾惠芳指出,煲药前泡一下是让药物的细胞膨胀,以便煲药时能更好地释放成分。浸泡药物的水不能倒掉,要直接用来煲药,而洗药则是将洗药水倒掉,一些有效成分可能就流失了。
煲药时先煎、后下须搞清楚
煲药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中药使用的安全。曾惠芳强调,煲药也很讲究,例如用什么锅来煲药、煲多久才合适是有学问的。“砂锅、陶瓷锅、不锈钢锅都可以煲药,不主张用铜、铁锅煲药,因为一些中药含的酸性物质会与铜、铁起化学反应,对人体有害。”
她还说,煲药时间也是按药材的类型不同而有别,有的药要先煎,有的药后下,就是中药讲究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做法不能搞错。例如,龙骨、牡蛎等矿物质要先煎半小时,有毒的药材如制川乌、制草乌等则要先煎1~2小时;芳香类的如薄荷、砂仁等通常要求后下;人参等需要另煎;胶质的阿胶、鹿角胶等则需要烊化(将胶类药物炖溶后再与已煎好的药液中搅匀服用);海金沙、蒲黄、葛粉等花粉、孢子粉类中药,及含黏液、绒毛的旋覆花要用纱布包煎,否则喝药时会刺激喉咙引起咳嗽;直接冲服的则有田七粉等。
“煲药的火候也关系到中药使用的安全。”曾惠芳对记者称,煲药一般先用大火(武火)煮开,再转小火(文火),若煲焦或煲得太久药就会变性,不能喝,喝了可能会出现别的毛病。“补药可以煮久点,解表药(感冒药)含挥发油较多,煮久药效就没了。”
服药时机分“温热冷”三种
吃了解表的感冒药可不能吃滋腻的补药,江小姐却不知道。她从北京出差回来后,突然感冒发烧了,于是抓了几味感冒药回来煲着吃。家里人认为治感冒的解表中药吃了很“散”、伤身体,于是又让她喝了补药。没想到喝了补药后,江小姐的肚子便胀了起来,像十月怀胎的孕妇。“其实吃了解表药,应该清肠胃,这时又吃补药是不行的。”医生对她说。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药汤的温度也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温服、热服和凉服三种。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而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冷服”的效果会更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