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属中医学瘿病范畴,并与瘰疬等病关系密切,是临床常见病。
该病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水土不服、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病机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痰凝、气滞、血瘀交阻,搏结于颈前,病程日久,在颈部聚结成块,触之碍手,甚则视之有形。
应用高清晰度B超,在随机人群中,该病的检出率为19%-67%,其中女性和老年人群更为常见。半夏厚朴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后世多用于梅核气的治疗,患者常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且伴有胸闷喜叹息等情志症状,但饮食一般无碍。其病好发于女性,男子亦可见。究其病机,则属痰凝气滞,上逆咽中。是方中,半夏、厚朴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利饮化痰;紫苏芳香宣气解郁;生姜辛散消痰,和胃止呕。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之效。
半夏厚朴汤证所论病因、病机、病位,与甲状腺结节一病大致相仿,故可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基础上,酌加化痰散结之浙贝母、猫爪草,软坚消肿之生牡蛎、夏枯草、天葵子,活血化瘀之莪术,拟定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基本方。
至于具体运用,临证之际常有以下加减:在监测肝功能的前提下,隔期加甲状腺定位治疗药物如黄药子(注:黄药子有毒,须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等;
瘀血明显者佐以破血逐瘀之炮穿山甲、三棱等;痰浊内阻明显者加化痰之胆南星、黄芩等;阴虚火旺者加养阴润燥之麦冬、鲜石斛、天花粉、北沙参等;
结节明显者酌加软坚散结之皂角刺、山慈姑等;若来自缺碘地区,则可用含碘丰富之海藻、昆布等;
但目前因含碘盐的普遍使用,一般人群不会缺碘,则不强调用这些含碘丰富的药物。而有甲状腺疾病遗传背景或潜在甲状腺疾病的个体,不宜使用含碘丰富的药物和加碘盐。
有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等情志症状者,加除烦之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或栀子豉汤等;颈部咽喉不适者,加清利咽喉之胖大海、桔梗等;颈部疼痛者,酌加行气止痛之元胡、香附等;气虚明显者,酌加补气健脾之黄芪、山药、白术等;肝气郁结者,加疏肝解郁之柴胡、绿萼梅等。
案一:朱某某,男,70岁。年4月25日初诊。诉颈部不适,咽喉痰滞多时,加重1月,伴胃脘胀滞,苔薄微腻,脉弦。体检B超:甲状腺多发实质性光团,左侧最大者27毫米X18毫米,右侧最大者12毫米X10毫米;血化验:促甲状腺激素(TSH)
病案二:赵某某,女,46岁。年6月20日初诊。诉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1周,伴疲乏,以入夜为甚,少腹隐痛,苔薄黄微腻,脉弦细。B超:甲状腺左侧叶内可见一个低回声光团,大小约25毫米X15毫米,有包膜,境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并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血化验:高敏促甲状腺素0lTSH)为0.mlU/L,游离T4(FT4)为20.8pmol/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U/ml。诊断:甲状腺腺瘤伴部分囊性变。
处方:姜半夏10克,苏叶、川厚朴、香附、甘草各9克,黄芪、牡蛎(先下)各30克,天葵子、茯苓、山萸肉、莪术各15克,猫爪草、夏枯草、浙贝母各20克。7剂,水煎,日服2次。
二诊:药后少腹隐痛已瘥,疲乏好转,但大便偏稀,,上方微作调整:去香附,加黄药子15克,炒白术2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三诊:患者已无不适感觉,效不更方,上方再服14剂,水煎服,日服2次。
四诊:上方去黄药子。7剂,水煎服,日服2次。
年7月25日复查,B超:原病灶减小至13毫米X9毫米,性质未变,血化验:hTSH为0.mlU/L,An—ti-TG为U/ml。再服上方30余剂后复查,Anti-TG下降至U/ml,其余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