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电影《一九四二》,电影中百姓闹饥荒的凄惨场景让人不忍直视,甚至为了一口吃的,可以放弃做人的尊严和底线。
在历史上,比年更为严重的大饥荒数不胜数,由于古人的种植技术、预测天气、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手段比较落后,因此闹饥荒的情况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
比如年到年发生的丁戊奇荒,这是历史上最为罕见的饥荒之一,饥荒遍布整个北方地区,波及山西、陕西、直隶、河南和山东等五个省份,造成多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两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次饥荒的起因是北方发生的旱灾,从年到年,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对于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如此长时间的旱灾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除此之外,北方地区还时常发生蝗灾,也许现在我们很多人没有见到过蝗灾的破坏力,但是或多或少都听老人们讲过,用遮天蔽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古人不像现在一样,有人工降雨,也有灭除蝗虫的农药和工具。因此这两种灾害一旦出现,就会形成大面积饥荒的局面。
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出现的灾害,一般都是水灾或者洪灾。众所周知,南方的山川湖泊纵横交错,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再加上每年的雨季,水满则溢,很容易形成洪灾。
水灾的冲击力也是非常大的,一座房屋,甚至一个村庄,瞬间就会被大水淹没。百姓的家园被淹没,粮食被毁坏,便会导致流民、饥荒四起的局面。
不过细心的人就会发觉,虽然土地上的粮食被毁坏了,可是有河有湖,他们为什么不去抓鱼虾,反而要去吃树皮草根呢?其实古代受灾的百姓不是不想去抓鱼虾,而是有原因的。
北方的旱灾,动辄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下雨,大部分河里的水几乎都被蒸发,哪还会有新鲜的鱼虾让人吃?如果吃了腐败的鱼虾,不仅会生病,甚至严重的还会引起食物中毒,从而危及生命,导致瘟疫的发生。
而南方人受灾时,灾民不吃鱼虾的原因则比较简单,因为南方气候温和,植被丰富,大量的野生植物,完全可以维持到洪灾退去,因此他们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湍急的河流湖泊里抓鱼虾。
我们从小都是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长大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想想先辈们的苦难与艰辛,我们更应该去珍惜粮食,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