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头脑中的那些奇思妙想少女日记

夜,活跃的灵魂……

又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我的台灯准时而又叛逆地亮了起来。

很神奇,自从除夕之后,我的作息时间就变得像我写作业时的心情一样不稳定,随着可以出门玩耍的快乐一同离开我的,是早睡早起的能力。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六点就轻松地跳起来——事实上,我现在八点起床都成问题。

每天早上我爬起来时,都有一种钻心剜骨的感觉,好像我正在撕扯着我那死死粘在床板上的灵魂。

然而,早上我有多疲倦,晚上就有多亢奋,让人可能会误以为我很刻苦——当然,我希望我很刻苦,这是我的小目标之一,但显然我尚未完成。

一般我熬夜都是因为妈妈告诉我睡不着的时候挑一本无聊的书看一会儿就困了,我试着执行。

但我总是意外发现一些我很想一口气看完的书。所以,很显然,书中的黄金屋常常短暂地牵制住我对睡眠的渴望。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又成功了。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回望过去,走向未来

书中提到“对过去的研究和描述,是现代人所取得的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由此可见,现代的人们对历史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人。

人们用各种现代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去探究自己的过去,这是为了什么?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好奇过去发生过的故事。

人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因为历史中蕴含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还有打开未来的密码。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在走向未来。

所以说,开始重视历史,无疑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改变环境,而非被环境改变,所以人类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

但是在人类技术迅速进化,环境不断被改变的同时,人类还无法很好地去适应这些新的事物。

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如果没有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意味着人类可能面临被自己的力量吞噬的危险,就像已经引起重视的AI问题,人类需要做的,就是控制住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我又翻开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自己想着都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这本书如此令人痴迷——或者说是这些病人的想法,它们的作用太强大了。

我觉得挺可怕的,当我发现我居然在考虑要不要闭关几天,或者试试跟路边的石头聊两句时。

作者提到,有无数的精神病医师曾警告他: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不过什么又是精神病呢?我的意思是,如何定义精神病?

书中有一则篇外篇,是作者与一个专家的交谈。而那位专家的看法是:人人都有精神病,而事实上,我被这种看法说服了。

的确如此,每个人一定都有一些其他人没有的想法、习惯或癖好,只不过一般都不严重,所以不常被注意到。

比如书中的案例,一个人喜欢烧东西,并以此为乐,不影响别人,家里人也只需监督他以防止他把自己烧了,并不试图让他停下来——毕竟他不害人,这也只是他爱做的事情而己。

有一种观点:如果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为什么打扰他们?但是如果这个人的家庭认为他有毛病,那他们完全可以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里去,这时候他的身份就是一个精神病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一个正常人,又或是一个精神病人,是由他周围的人而非他自己决定的。

如果我妈愿意的话,她也完全可以把我送去看心理医生。理由是我在一个乱到她看都不想看的房间里也能快乐地存活(事实上我怀疑她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那么归根结底,对人们来说,过于与众不同的人就是精神病人,即使这个人可能是个思想先进的天才。

举例说,我现在穿越回唐朝,跟他们说我家的灯一按就亮还吹不灭,那估计我会被抓起来烧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精神病人可怕?是因为他们说的话太有道理了,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他们大多是学神级别的天才。

这位作者曾带着一位量子物理学教授去与一位高中生病人交谈,因为他听不懂那个高中生究竟在讲什么。

正是因为他们说的话让人忍不住去相信和思考,所以人们害怕自己才是需要治疗的那个。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我在读《人类简史》时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相当惊人,颠覆我的三观,但我居然信了,这和我看完那些精神病人的观点后的反应一模一样,不同的是,《人类简史》的作者,是牛津大学历史学的博士。

是天才,还是疯子?也许只在一念之间。

最后,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作者对一位病人说的话来结尾吧: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我的女儿:Larua,14岁,现在华德福高中读九年级。热爱舞蹈,敏感细腻,胸怀一颗草木心,并自称与猫狗同类,无有分别。

转者注:

过完年没几天,她告诉我她写了篇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我申请看一眼,结果,顺便看到了前两篇日记。商量着把这些文字分享给我的读者朋友们,但她要求打赏打到她的帐户上。

于是我们等着去办卡,因为疫情,一拖再拖,终于可以去银行了,得知没成年不可以办理网上业务。

后来就又把这事放着了。

这两天想起来又问她,可以把日记放到我的平台上不,她很愿意。

所以,我觉得读这些文字有点累,但又喜欢这种累。

原来也会在平台上时不时地放女儿的文章或诗,那时她的名字叫SUNNY。大年三十前一天,我才知道她换名字了。

还是聊天时知道的,因为她参加了一个冬令营,报名时是我填的表,英文名填的就是SUNNY。结果营导师点名点到她时,她说她早就不叫SUNNY了,现在叫LAURA。人家说妈妈给你填的是SUNNY,她于是当着大家说:“我妈根本就不了解我”,一句话逗笑了大家。

昨天问她,她说名字与天气有关是大忌。好吧!

在平台上放女儿文章时,她当时应该还是12岁多的初一的学生,而现在,尽管写上面日记时她还13岁余,但此刻,已经14岁了。

因为喜欢社交生活喜欢跳舞和其他艺术,她很坚定地离开体制内重返华德福,这也是我们身为父母的我们愿意支持到的。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哪里都有挑战,我们总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yy/11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