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四叶草审核医生
吴斌
本文为慢病公社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吴斌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曾就医院肾病科,医院。
擅长:临床常见病,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特别对肾内科、心脑血管科疾病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妇人之乳,资于冲脉与胃经。冲任两脉皆起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为血海,任主胞官,皆隶于肝肾。若肝郁气乱,气血失畅,则冲任受累而失调,乳腺增生与此密切相关。
01
医案
叶某,女,42岁。初诊日期:年4月2日。
右乳结节半年,每月经前乳房作胀疼痛,经事常2月一转,经量少,色淡。
刻诊:左乳外上象限触及4×3厘米肿块一枚,质硬不坚,边界不清,跟脚活动,肿块表面光滑,面色少华,心烦易怒,腰痛神疲,舌淡苔薄,脉细。
X线钼靶摄片见左乳头内上方直径约3×2.5厘米片状密度增高影。
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证属肝气不疏,冲任受累,冲脉之血不能循序入胞,带脉失其约束。
治拟疏肝解郁,调摄冲任。内服乳癖灵II号,服药2个月乳房肿痛消失,肿块缩小,月事正常,X线钼靶摄片未见肿块阴影,续服药1个月,无肿块触及。
02
中医说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症具有肾阳不足,肝失疏泄,冲任失调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的发病特点,通常采用温补肾阳,疏肝解郁,软坚散结之法,标本兼治,并结合月经前后临床症状轻重之不同,用药各有侧重。
月经前期治疗重在疏肝行气,活血通络,佐以补肾,药用:柴胡、延胡索、枳壳、郁金、桃仁、川芎、穿山甲、丹参、海藻、鹿角片、淫羊藿,月经前10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至月经来潮停药。如肿块质硬可加三棱、莪术;气虚者加党参、白术。
月经后期重在补肾养血柔肝为主,佐以软坚散结。药用:鹿角片、淫羊藿、柴胡、当归、白芍、海藻、昆布、穿山甲、猫爪草,于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服用,每日一剂,连服10天。
如经血淋漓不止,色黑量少者为阴虚内热,加丹皮、栀子;气血两虚者加党参、黄芪、熟地黄。
此外,治疗乳腺增生症,除应用辨证施治口服给药外,对于乳房肿块质地软硬,月经前后无明显变化者常配合应用外用药物,方用芒硝、大黄、乳香、没药、冰片,将上药混合研粉,用柔软的布袋封包,置于乳罩内,每日佩戴,月经来潮时取下。此法能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与内服药物配合使用疗效显著。
也可配合针灸治疗A组:屋翳、膻中、内关、太溪、中封、丰隆;B组:乳根、肩井、太冲、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日针1次,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隔日一次。
临床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中成药也值得推荐,比如乳康片、乳宁颗粒、红金消结胶囊、乳核内消液、乳核散结片,乳癖消胶囊、乳增宁片。
03
公社寄语
乳腺增生虽然不算很严重的病,但是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中医治疗是首选疗法,应用较广泛的是中成药,中药方剂、中医针灸、外用疗法等方法效果也不错。
古代文献:
1、隋朝,巣元方《诸病源候论》:”用行气,愈瘰疬、乳痛之法。“
2、宋《圣济总录》”妇人以冲脉任为本,若失之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害,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
3、明代,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之经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过久则成毒,如初起用灸法甚妙。“
4、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乳癖乃乳中有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
5、清朝,邹伍峰《外科真诠》:“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如钱大,渐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到寒作痛。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饮流入胃络,积聚不散所致。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内服和乳汤加附子七分,煨姜一片,即可消散。若年老气衰,患者经数载不治者,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岩之变。”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慢病公社病友群。
文章已于修改治白癞风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