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守护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他们早出晚归,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他们最了解这片山水,也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山水,他们就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包拓业摄影报道)9月的祁连山依旧是葱葱郁郁,环观群峰,云雾缭绕,山顶的白雪忽隐忽现,犹如人间仙境。
9月9日一大早,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管护站站长德康带领两名队员向油葫芦自然保护区猫儿沟进发,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记者也跟随他们体验巡山工作。
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自然保护区一角
“布设红外相机、记录巡护监测情况、发布保护区照片、捡拾垃圾是我们的基本工作。”德康说,管护员每天早上8点左右出发,至少两人组队进山巡护,到牧户家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救助受伤野生动物、检查森林草原病虫害等工作。
油葫芦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境内,海拔在-米之间,这里四周雪山环绕,山峰陡峭。管护员只能骑摩托车到山脚下,然后徒步前进,每个管护员的巡山面积最少的也有亩,最多的达1亩,一天徒步行走二十多公里是常事,有时需要走近50公里路。“我一个月能走烂两双胶鞋”管护员丁加笑着说。
德康介绍,油葫芦自然保护区属祁连山腹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国家公园的设立,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如雪豹、岩羊、黑颈鹤、荒漠猫等在这里安家。
“你们看,这棵乌柳有一百多年了,由于海拔高,很多植物生长周期特别慢,有的植物生长期最长的有年。”德康说。
油葫芦管护站管护面积达2.8万公顷,管护人员大多是当地牧民群众,他们最了解这片山水,也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山水。
祁连山国家公园油葫芦自然保护区一角
“环境好了,动物们也就多了,我在山里见过七八百只的岩羊群。”丁加说:“以前经常有人到山里砍伐树木,还有盗猎分子,现在不可能了,路口有检查站,山里有我们管护员每天巡山,这种事不可能发生了。”
丁加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瘦高体形,皮肤黝黑。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祁连山国家公园设立后他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他说:“作为当地牧民本身就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现在从国家层面将这里保护起来,作为管护员就更应该担起责任,保护好一草一木。”
午饭时间到,管护员们席地而坐,准备就餐。“大饼、榨菜、一瓶水,这基本是标配。”德康说,每天要走好多路,不能负重太多,通常情况下拿一个空饮料品,渴了就灌点山里的溪水喝。说话间德康灌了一瓶喝了几口,“这可是真正的矿泉水。”
简单的午餐
简单的午饭后,队员们继续前行。“看!岩羊”丁加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道:“大概有四五十只,以前不多见,现在经常能看见,说明生态好了,岩羊数量增加,我们的工作是有作用的。”
在巡护即将完成时,管护队员在一个生长在斜半坡的大树上布设了一台监测雪豹的红外相机。他说,近两年,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与管护站工作人员,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开展雪豹监测活动,今年8月18日还拍到了五只雪豹同框的画面,这说明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已形成,这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最有力的证明。
管护员丁加(右)与队友索南昂加(左)布设红外相机
祁连山是一座孕育生命之山,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被科学界称为“祁连山湿岛”。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祁连山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冰川雪山、河流沼泽、森林草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以及十几条著名的河流,这些河流滋养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这些土地上璀璨的文明。
而生态管护员就是祁连山的“绿色卫士”,他们用脚步捍卫着这里的每一片“绿色”。丁加说,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知道用心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像丁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很多,正是他们的跋山涉水、日日守护才守住了祁连山的绿水青山。这些雪域高原的“绿色卫士”,亲历并见证着祁连山草原利用者变身生态管护者的历程,也由此参与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蓝图中。
管护员在巡护中
今年51岁的周曲才郎家住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郭米村是祁连山脚下一个不大的村落,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依靠水草丰美的祁连山草原,保持着半农半牧的传统型生产方式,然而,这一切因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发生了改变。
郭米村有大片草场划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范围。周曲才郎主动申请成为了黑河湿地管护员,从此放下牧羊鞭,吃上了“生态饭”。
“国家公园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生态对我们相当重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是我们的责任。”周曲才郎说。
郭米村党支部书记韩琳介绍,为了调动一线管护队伍和牧民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郭米村推行以村委会、村支部为依托,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安排,挖掘“村两委”在生态保护、宣传动员、党员带动等方面的工作潜力的“村两委+”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涵盖党建、宣传、自然教育、保护模式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让全民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和保护中去。
“郭米村毗邻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区位优势很明显,我们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安排,正在打造祁连县全域旅游试点村,今后将打造‘园内体验,园外服务’的生态旅游新模式,带动餐饮和民宿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来源。”韩琳说。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颜博介绍,自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按照生态保护第一,全民公益性国家公园理念,稳固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建设。其中生态保护通过建立完备的管理机构、建立综合执法长效机制来加强对国家公园日常的监督与管控,同时在四县市建立了40个标准化管护站,配备智能化巡护手持终端,对其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巡护,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有效掌握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生态状况。在生态科研方面推动大数据建设,并于省内外专业队伍合作,实施了雪豹、豺、荒漠猫等专项调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生态文化方面挖掘祁连山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自然教育,为群众到国家公园开展生态体验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介绍,今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继续遵循“保护第一、公众参与、全民共享”的工作理念,不仅要继续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为资源调查等工作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和支撑,还要探索建立“村两委+”共管模式等措施,加大国家公园建设生力军。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按照规划体系好、法规制度好、基础设施好、工作队伍好、生态保护好、民生改善好、绿色发展好、社会稳定好、环境教育好、区域合作好的标准建设“十好”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