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河北省的农村。我们这里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玉米小麦交替种植,夏季收获小麦,秋季收获玉米。此外,花生、红薯、大豆等一些经济作物也会种植一些。端午节快到了,现在正是炎热的夏天,小麦已经进入收获期,一些家庭已经收割完小麦,开始种植玉米。端午节和夏至也即将来临,许多与节气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谚语一直流传下来,我们来看看有没有道理!
第一句:夏至五月初,麦子一把麸。
这个老谚语的意思是:24节气的夏至在5月初前几天,这一年的小麦基本上不会有好收成,会出现籽粒不饱满、出面率低的现象。“麦子一把麸”的描述相当贴切,是祖先经验的总结!
第二句:夏至临近端午,田里不打鼓
除了首先了解节气“夏至”的日期和夏至的天气特点,更重要的是结合句子和农民的实际情况,理解“田里不打鼓”的含义。根据古人的说法,夏至和端午节日期临近,庄稼收成不好。当然,这个说法现在是站不住脚的。有了科学的技术,作物收获不仅仅看夏至日期和端午节日期是否临近。而所谓不打鼓,其实是没有收获的,原因是古代的麦子用石碾脱壳,会有咚咚声,没有咚咚声,就是收成不好。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在人们不使用石碾了,现在已经机械化了。
第三句: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根据老人的解释,古语云:“夏至临近端午,麦子装满仓;夏至离端午节很远,收成会有闪失。字面上理解的很好,意思是夏至和端午节很近,今年粮食肯定要丰收,收割的小麦可以装满农房;但如果夏至到端午节的时间距离较远,说明当年农作物收成一般,年景不太好。
这是因为芒种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如果小麦收割不及时,或者小麦贪青晚熟,会推迟到夏至收割;夏至是盛夏开始的初始阶段,这个节气经常不期而遇下雨;俗话说:“夏至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小麦如果收割到夏至,就可能暴露在风雨中,麦粒容易受雨水和霉变的影响;如果小麦在夏至前后收割,小麦腾不出茬口,影响下一茬的适宜播种时间,压缩下一茬的生长时间,当然也影响下一茬的收获;所以有了这句话叫“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第四句:夏至端午前,庄稼闲半年;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而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夏至是盛夏的开始,高温日持续增多,降雨频繁,蚊虫猖獗,疫情肆虐;人们特意在夏至前设定一个时间,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蚊虫叮咬,减少夏季鼠疫的滋生;恰逢确立5月5日为恶日,所以人们把5月5日定义为夏至到来的提醒;所以5月5日有很多民间开展的地方风俗活动:比如熏蒸艾草,吃猫眼草煮鸡蛋,喝雄黄酒排除湿气等;后来为了悼念屈原,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古语云“夏至端午前,庄稼闲半年”;意思是夏至出现在端午之前,没有得到端午恶日的提醒。他们没有为炎热的天气做好准备,尤其是对于依靠天气生长的作物,他们没有做好干旱和排水的准备。夏至到来后,雨量会增加,洪水会淹没庄稼和幼苗;或者高温天气到来后,温度持续上升,土壤水分蒸发增加,造成严重的土壤水分流失和干旱,会在田间形成贫瘠的景象;自然灾害发生时,瘟疫盛行,无食可吃;所以民间有句话叫“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但如果夏至在端午之后,人们在夏至之前得到端午恶日的提醒,人们会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打扫家里的庭院,熏艾草避蚊喝吃鸡蛋强身健体;并提前挖好田间沟渠,做好排水蓄水,做好排水蓄水准备;农作物不受旱涝灾害影响,秋后丰收有保障;收成好,人们自然可以过上好的一年,家家户户都可以买酒买肉,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有句话叫“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今年端午节在6月14日,夏至在6月21日,夏至出现在端午节之后;如果按照老话的说法,我们农民今年能有酒有肉过上好的一年。
第五句:端午逢夏至,百年龙花会
在古代,人们认为端午节和夏至的交集是一个好日子和大吉大利的一天。当年,也被称为百年难遇的好年景了;所以有“端午逢夏至,百年龙花会”之说。
这些古语其实只是人们在过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的背景下观察计算出来的一种概率识别;之所以能成为过去人们崇拜和信仰的标准,是因为过去的科技没有今天发达,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远不如现在客观;除了充分尊重老农民对这些古语的智慧总结,还需要以现代的眼光继承和延伸这些古语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除了天气,要勤于耕种,勤于打理,除草、施肥,样样都马虎不得。我国古代的很多俗语,有它有道理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探究和疑惑之处,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