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这个民族深远的哲学智慧。这种哲思也体现在古人对中药的命名上。
很多中药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比如王不留行,十大功劳,防风,人中黄,独活,望江南,延胡索……
但是仔细考究起来,中药的命名规则或言其形,或言其性,或言其质,内容很是丰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变化十分有趣。了解这些,你会很有受益。
1、以其特有的或加工后的颜色命名
红色:红花、红藤、丹参、朱砂
白色:白前、白薇、白芷、薤白
黄色:黄连、黄芩、黄柏、黄芪
黑色:乌梅、乌药、玄参
青色:青皮、青蒿、青黛
紫色:紫草、紫花地丁
双色:金银花
2、以质地命名
以其冰凉、轻浮、滑润、柔软、多刺等特有的质地命名,提示着某种中药实质,给人以辨别的要点。
冰片、滑石、紫菀、沉香、赤石脂等。
3、以形态命名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人们常常以它们的某种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而命名。
佛手、半边莲、垂盆草、人参、钩藤、乌头、白头翁、牛膝、百部、丁香、马齿苋、丝瓜络、鸡冠花
4、以药用部位命名
因取植物、动物的某一部位入药而命名的。
葛根、桂枝、竹叶、旋覆花、枳实、牛蒡子、荔枝核、橘皮、麦芽、鳖甲、水牛角、血余炭、熊胆、虎骨。
5、以气、味命名
中药有各种不同气味,气有香气馥郁,有臭而难闻;味有辛、甘、苦、酸、咸、淡等。中药以其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气:丁香、小茴香、鱼腥草、败酱草、臭梧桐。
味:细辛、甘草、苦参、大戟、酸枣仁、咸秋石、淡竹叶、五味子、白鲜皮、麻黄。
6、以功效命名
中药功效是多方面的,有些中药为了突出其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
防风、阳起石、续断、益母草、决明子、王不留行、远志、路路通、蚤休、国老、番泻叶、淫羊藿等。
7、以季节命名
即以中药的特殊的生长季节或采集季节命名。
生长季节:冬虫夏草、冬青、款冬花、忍冬、四季青、月季花。
采集季节:半夏、夏枯草。
8、以生长的地理环境命名
以生长的地理环境而名,多以山、水、沙、石之类的词冠于前。
山楂、水浮萍、沙参、泽兰、车前子、水蛭、石菖蒲
9、以产地命名
中药各具有一定的原产地,多为当地的道地药材,不少药物以产地来命名。
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其功能、疗效,故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应运而生。
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吴茱萸等;
后世多以行政区来命名:如川乌、川芎、关木通、杭菊花、广藿香等。
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如藏红花、西红花等。
从国外进口的则多冠以胡、海、番之名,如胡椒、番泻叶、高丽参、西洋参、海桐皮等。
10、以传说故事命名
以动植物或名医名人传说为依据,形象地表示出某种药物的一定功能或形态特征,增强其传奇性、神秘性的命名方法。
杜仲、女贞子、何首乌、徐长卿、刘寄奴、使君子、禹余粮等。
11、以避讳、同音假借或谐音命名
在封建社会,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方法加以回避,此即“避讳”。反映古代君主独尊的思想及避粗俗求风雅的心理与风尚,是古代讳饰文化在药物命名中的具体表现。
玄参、玄明粉→元参、元明粉(康熙玄烨名讳)
薯蓣→薯药(唐代宗名预)→山药(宋英宗讳曙)
同音假借或谐音是各地对草木之称呼变化很大引起。
宾郎→槟榔
盆砂→硼砂
五凝脂→五灵脂
13、以外来药物译名命名
荜茇:原生波斯国
荜澄茄:“生佛誓国”
诃子:原名“诃黎勒”,波斯
芦荟:学名Aloe
没药:波斯语mor
密陀僧:波斯语称为Murdāseng
13、以动物命名
来源于动物,或因动物之特点命名植物而得来的。
来源于动物:虎骨、鹿茸、蝉蜕、龟板、鳖甲、蕲蛇、熊胆、蟾酥等。
因动物之特点命名植物:猪苓、马勃、鸡血藤、鸭跖草、鹅不食草、猫爪草、虎杖、狼毒、蛇床子、鹤虱等。
14、根据药物的炮制方法命名
炙甘草:蜂蜜拌炒
西瓜霜:加工制霜
熟地:反复蒸晒
酒大黄:黄酒闷润文火炒干
姜半夏:姜片汤加白矾共煮
地榆炭:炒炭存性
15、以贮藏时间
鲜荷叶、鲜竹沥:鲜用药效好。
陈皮:久储减少刺激。
16、因避俗雅化而命名
中药天然,取材甚广,污秽之物,取之入药,为免俗秽,多隐俗称,雅化其名。
凤凰衣:鸡蛋膜
五灵脂:鼯鼠的粪便
血余:人发
紫河车:胎盘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
17、因其他原因命名
除了上述十六种原因以外的,或者综合上述因素命名的中药。
磁石、火麻仁、牡蛎、桑寄生
神曲、夜交藤、茵陈蒿
你觉得中药还有哪些有趣的命名现象?在下方留言告诉波波老师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