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布的亚洲野猫也被称作草原斑猫或塔里木野猫,后者是根据分布区域和采集地来命名的。
记得第一次接触草原斑猫是在年,在南疆的喀什市东巴扎集市上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毛皮出售,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草原斑猫,当时在一家较大的皮毛商的仓库里见了多张鞣制好的皮张,而皮张的价格却只需要30元一张。
草原斑猫曾经广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有取其皮做帽子的风俗。冬季草原斑猫的毛质最为丰厚,也就成了猎杀草原斑猫的季节,牧民和猎人用猎夹或钢丝套做陷阱来捕猎草原斑猫,就这么几年下来草原斑猫的数量下降了很多。
年春,和徒弟一起在南疆做爬行动物调查时,在克孜尔千佛洞景区内遇见一只草原斑猫的干尸,询问景区管理员后得知这是前一年冬天他们救助的一只草原斑猫。它被猎夹夹断了后足,由于太过凶猛,工作人员对它进行包扎后放在景区内抓老鼠,后来就失踪了。经过对干尸的清理,发现这只草原斑猫除了后腿有骨折进行包扎外,两只前掌也有残缺,最后在它的胃内发现了缺失的指骨和爪鞘。或许是它的伤腿影响了它的捕猎能力,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它没能捕到猎物,最终因过度饥饿啃食了自己的前足,饥寒交迫的死在了一丛灌木下面。
当时只是把它的干头带了回来,处理成了我收藏的第一个草原斑猫的头骨。
到了年,在乌鲁木齐的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草原斑猫的皮张或者制品,一顶草原斑猫皮的帽子的价格是多,而皮张的价格也比以前翻了几倍,或许真的印证了“物以稀为贵”,渐渐地皮张价格越来越高,而数量也越来越少,到年市场上基本见不到草原斑猫的制品了,而是被大量的家猫所替代。
年蒋卫老师给了我两个草原斑猫的头骨,这两件头骨采集与十一年前,两只被打死的草原斑猫,其中一个头骨碎了一地,我尽量的把能找到骨片都拼了起来。对比论文,确定这两只头骨分别是3号和4号。
“年12月作者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境内叶尔羌河段中游从事动物病调查时,获4只被当地居民猎杀的野生猫科动物,经鉴定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野猫(Felissilvestris)。其体背及全身毛色沙黄,头顶和背部略带褐黄色,毛基淡灰色。喉部、前胸、嘴四周和鼻前段为白色,眼上缘从眼角至眼中部为白色。从背部至胫部有明显的10~20mm黑色斑点,呈有规则的纵行排列;背部至尾基部有3条纵行斑点排列,其两侧面各有5条纵行排列的斑点。耳背棕黄色,耳内具稀疏白色长毛,耳背尖有一簇黑棕色短毛。颊部有两条黑棕色纵纹。腹部沙黄色。四肢毛色同体侧,无斑点。尾毛似体背,尾近中部至尾基具不明显的黑斑,中部至尾尖6条环形纹和一黑色尾尖,其中近尾尖的2条为完全环形黑斑,其余为半环形的黑斑(即尾腹面无黑斑)。”
4号头骨
3号头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