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通儒耀杏林铁肩道义济苍生
———百年“新安王氏医学”概述?
“新安王氏医学”世医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多临证、博读书,勤实践、广涉猎,注重传承家学心法、领悟医学原理;
(2)治学严谨,取径宽泛,无门户之见,伤寒与温病兼收并蓄,扶阳与养阴调燮并施,博取折中,自成一家;?
(3)处方用药轻巧灵动,经方、时方、单验方择效而从、并举并用;
(4)致力于新安医学研究、传承,尤重医案研究;
(5)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博雅通儒,自觉传扬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中医药报》整版报道“新安王氏医学”)
“新安王氏医学”概述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在该地域产生、发展起来的医学流派,学术界称为“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鼎盛于明清,名医众多、群星璀璨、论著宏富、学派纷呈,曾引领全国中医潮流,被誉为“明清时期中医药的‘硅谷’”。发源于歙北的“新安王氏医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安王氏医学第4代,王氏四兄弟合影)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新安王氏内科”、“富堨王氏内科”。考其源流,清·嘉道年间,歙县王家宅人王履中(字学健),受业于冯塘名医程敏之,得程氏真传,醉心岐黄,擅长杂病及虚劳病诊治,张之洞、左宗棠等常邀其诊病,医名远播苏、浙、赣、皖等地。王履中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秉承家学,悬壶一方,皆为名医。
(黄宾虹关于“新安王氏医学”题字)
王养涵传子王仲奇,仲奇光大家学,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传家学于三弟王殿人、四弟王季翔、侄王任之以及子女王樾亭、王惠娱、王燕娱等。王樾亭传子王宏毅、王宏殷。王季翔传子王乐匋,王乐匋传子王键,王键传女王又闻,侄王睿。
自清·嘉道迨至今日,王门薪火传承七世,绵延近两百年,从医者数,代有名医,影响深远。
(胡适关于新安王氏医学题词)
“新安王氏医学”以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特色,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新安王氏医学”学术思想概要
新安王氏医家在学术上善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论;在临证上各擅其长,既有师承的影响,又有自己的探索。精研内经之旨,博采诸家众长。其学远宗仲景,近效杏轩,尤勤研程钟龄、徐洄溪、吴谦等人著作,辨证重脏腑,审证重求因,立法重温补,用药倡轻灵。
主要学术经验有:
①辨治杂病,以脏腑经络学说追本求源,阐发脏腑病变机制,注重调补肝肾、调理气血、调燮阴阳、调和营卫;注重“辨体”与“辨证”相结合,重视顾护脾胃与肾气;
②辨治外感病,注重顾护阴津、阳气,理论上寒温并重,临床上寒温并用,运用附子治外感热病有独到的经验和风格;注重湿邪致病的重要性,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苦寒燥湿等;
③辨治脑病,强调治脑与治神相结合,提出脑为神舍学说,认识中风病位在脑,不寐证关乎心脑肝肾;
④辨治肝病,注重肝病阶段性及其内在联系,善用清热解毒、调肝和络、活血利水、滋肾柔肝、条达木郁之品,并重视调节情志;
⑤辨治胃病,强调贵在通阳,灵活运用瓜蒌薤白散;
⑥治疗中风,主张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心悸主张益气养阴宁心法、治疗胸痹主张开痹理气通络法。
“新安王氏医学”特色技术
“新安王氏医学”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创制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治法和方药,临床疗效显著:
(1)心悸,西医诊断为轻、中度病毒性心肌炎,症见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自汗或盗汗,采用益气养阴宁心法,用药多选人参、麦冬、黄芪、玉竹、五味子、三七、苦参、炙甘草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祛邪宁心之功能。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大部分研究,取得临床前批件,为安徽中医院心内科制成院内制剂--心肌尔康,广泛用于门诊病人。
(2)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治疗,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用药多选黄芪、三七、蜈蚣、川芎、鸡血藤、红花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能。作为院内制剂,脑络欣通颗粒在安徽中医院脑病中心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28天的总有效率为93.3%。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大部分研究,现广泛用于门诊与住院病人。常用药物有炙黄芪、红花、鸡血藤、三七、蜈蚣、天麻、当归、豨莶草、鹿衔草等;(3)冠心病:益气养阴、活血宁心法--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玉竹、郁金、五味子等;对于心绞痛者,以逐痹通络、理气止痛立法,原方配伍使用瓜蒌薤白散,加丹参、降香等;
(4)慢性前列腺炎:清热利湿、活血行瘀、坚阴通淋法--以前列腺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赤芍、败酱草、王不留行、桃仁、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等;
(5)胃病:通降胃腑,兼以和络--以瓜蒌薤白散为主方,常用药物有薤白、全瓜蒌、枳壳、陈皮、八月札、白蒺藜、九香虫、沉香曲、丹参、蒲公英等;如有呃逆,配伍旋覆代赭汤;对于肝胃不和者,配伍左金丸;
(6)支气管炎:宣肺止咳,理气化痰--以止嗽散合二陈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法半夏、陈皮、桑白皮、生甘草、百部、前胡、佛耳草、炙枇杷叶、炙僵蚕、白蒺藜、丝瓜络等。
(7)失眠:解郁宁神--以酸枣仁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酸枣仁、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龙齿、黄连、竹茹、丹皮;对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者,配伍和胃药,常选用半夏秫米汤;
(8)眩晕:平肝熄风,滋水涵木--以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生地、天麻、钩藤、夏枯草、生白芍、炒白术、法半夏、菊花、石决明、夜交藤、白芷、白蒺藜、炙僵蚕等;
(9)妇科病:疏肝调冲--常用药物有柴胡、茯苓、炒白芍、川芎、当归、鸡血藤、路路通等;对于乳腺增生,配伍山慈菇、漏芦、露蜂房等;如雌激素水平不足,选用二至丸;如子宫肌瘤、囊肿,配伍莪术、三棱、王不留行、刘寄奴等;对于带下偏多,以燥湿止带立法,从完带汤化裁,并配伍鸡冠花、白蔹、白果等;
(10)胁痛(肝病):疏肝理气化湿法--以一贯煎为主方,常用药物有北沙参、生地黄、茵陈、大黄、栀子、垂盆草、平地木、石见穿等;
(11)肿瘤:固本培元,解毒抗癌--以固本培元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生地黄、淫羊藿、鸡血藤、补骨脂、冬凌草、蚤休、薏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等。
“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特点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突破单纯家族传承的保守,在家族师承授受基础上结合了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及师承教育,使得“新安王氏医学”精华能够让更多家族外学人传承衣钵,德泽杏林,造福患者。
当年王仲奇在沪上行医,抄方侍诊的学生除子樾亭、女惠娱、燕娱外,尚有许多族外人。王仲奇常与孟河医派丁甘仁等医学名家切磋技艺,不断丰富家学。
王任之积极推动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新安医学”研究、坚持门诊,传道授业家学;
王乐匋为新安医学首批研究生导师和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通过临床带教、指导研究生,传承“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
王键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医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结合现代医院校教改,开展“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的研究与传承。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更具有创新性,每代医家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以丰富“新安王氏医学”学术内涵。
如,王仲奇临证重视“脑”的生理病理功能,治疗多从调补肝肾、督脉入手;王乐匋对心脑系病证的研究在王仲奇的基础上多有发挥,辨证重视“整体观”与“素体禀质”,认为心脑病证,病涉心、肝、肾三脏,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多用“条达木郁”、“培补肝肾”诸法,强调“虫类药物的运用”。
王键诊治心脑病证,与其父王乐匋一脉相承,并将“新安王氏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经验、用药特色,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组学研究,科学阐释机理。“脑络欣通胶囊”便是根据王乐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方开发的中药三类新药。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传统口授相传与现代科技手段并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正是“新安王氏医学”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国医大师徐经世为“新安王氏医学”题词)
“新安王氏医学”近现代四大家
“新安王氏医学”源远流长,学术特点鲜明、理论内涵丰富。近现代,以王仲奇、王任之、王乐匋、王键为代表性医家。
SEEMORE→
王仲奇学术经验与用药特色
王仲奇(-),名金杰,晚号懒翁。秉承家学、熟读经典,博采众长,淹贯百家。远宗仲景学说,近效程杏轩之论,勤耕深研徐灵胎、叶天士等众家学术思想,法古有训,自出新意。诊病通变,善用经方,擅治内伤杂病,饮誉海内外。诊务繁忙,无暇著述,医案及学术思想由王氏后人整理成《王仲奇医案》见世。
王仲奇临证重视问诊,认为“医生治病之道,望闻问切,诊断以望字为首要。”重视“三因制宜”,认为“同样一个病,因气候、环境和每个人体质、年龄等不同,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用药取舍,有时差别很大,有时仅在分厘之间,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析病论治宗经旨而不囿,常引诸子之书及现代医学认识,阐述病机。辨证以经络学说追本穷源,阐发脏腑病变机理,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先伤而后邪入”。
诊治内伤杂病,注意照顾脾胃和肾气,不一味强调进补,施调理气血之剂,使气机升降正常,血随气行,以通为补。
(王仲奇处方手迹)
王仲奇对温病见解独到,认为湿温之邪,表里兼受,病程缠绵、病势多变,治法上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或清热祛湿,需随机灵活运用。辨证立方,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常以佩兰、青蒿、白薇、通草、杏仁、益元散等为芳香化湿基本药物;常取法夏、杏仁、木瓜、薏苡仁、鸡内金、橘红等健脾、渗湿之功;常施苏木、丹参、蒲公英、旋覆花、泽兰、枳实、茜草根、薏苡仁等清热祛湿之效。
临证处方,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并举,惟求一效,治疗瘀血病证,多取辛香行气之品,在诸理血药中配伍花类之品,治肺痨咯血,以清和立法,以生地、海蛤、鹿衔草配凌霄花、山茶花、白茅花,清血热、理血气,升清降浊以调阴阳。
王仲奇甚赞徐灵胎“药性专长”之说,或以单方参入复方,取单方力专而厚。治泄泻,多用海蛤粉、蛇含石、乌梅肉等;治淋浊,擅用川萆薢、紫贝齿等;治不寐,常用法半夏、龙骨、牡蛎等;治痢疾,每用禹余粮、赤石脂、莱菔子等;治哮喘,则用甜葶苈、鹅管石、法半夏等。
治疗经脉闭阻,常用豨莶草、鹿衔草、石楠叶、鬼箭羽、白茄根、海风藤、海桐皮等;治肝肾亏虚,喜用野料豆、楮实子等;治营血亏虚,用鸡血藤、仙鹤草等。
王仲奇注重药物炮制,炒、炙、同杵、炒去壳、隔纸炒、生姜汁和冲,或以脚注、或以前缀书于处方。据病情使用膏、丸、散剂。议膏方,救弊补偏;制丸剂,扶正祛邪;造散末,酌盈济虚。
3.2王任之学术经验与用药特色
王任之(-),原名王广仁,字任之,少承家学,随伯父王仲奇习医,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对中医内科、妇科、骨科均有独到见地。主要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王任之医案》、《王任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
建国不久,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书,由王任之担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其积极推动“新安医学”的研究,医院门诊,积极组织参与指导全省危急重症的中医会诊工作。先后为叶剑英、聂荣臻、邓颖超、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邓小平、刘伯承、谭震林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属治病。周恩来总理还曾在王任之为邓颖超治病时,嘱咐其多培养接班人。
王任之擅治肝胆疾病及内科杂病,临证“以辨病为经、辨证为纬、气血为纲”。治痿病,据病因病机分为“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湿热浸淫、营卫不调”四型,分别以通、补、消、和治疗大法,丰富了中医痿病的理论内涵和诊治思路。
治疗各类型肝炎时,将病程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阳虚水聚”四阶段,分别施以清热化湿法、理气活血法、滋养肝肾法、温阳利水法。认为气滞与血瘀常并见,运用活血化瘀法,以越鞠丸、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化裁;认为肝肾阴虚常伴肝失疏泄,采用滋养肝肾法,以一贯煎为基本方,配伍延胡索、佛手柑等调达肝木。
治黄疸秉承伯父王仲奇用叶天士清热利湿法经验,常用茯苓、谷麦芽、广皮、茵陈、大豆黄卷、米仁、丹皮、白术,淡渗利湿、清化湿热、消食和中。
处方用药主张轻以取效,每方药味多不超过13味,佛手、玫瑰花、羌活、贝母等用量多在3克左右,黄连、细辛、吴茱萸等药用量仅约1.5克。慎用猛烈之药,不求速功,缓缓图之,治疗脾肾不足之痿,选淫羊藿、炒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等温助肾阳,慎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
临证重视单方、验方和草药,治疗口疮,以北细辛一味研末敷脐取效;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选用马鞭草、小青草、马兰、疳积草、龙葵、虎杖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重视药物配伍、巧用对药,杏仁配白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用治咳嗽、痰多;鹅管石配甜葶苈,泻肺消痰、纳气平喘,治咳喘或哮喘;磁石配干地黄,补血养心、护阴镇纳,治心悸、气短。注重“七情和合”,妙用药性相反药物,寒凉药与温热药,升浮药与沉降药,刚燥药与柔润药,补药与泻药相伍,取“相反相成”之功。
3.3王乐匋学术经验与用药特色
王乐匋(-),笔名老匋,别名默庐,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藉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50余年。年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获林宗杨医学教育家奖。主要学术经验由后人整理成《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等。
王乐匋博雅通儒,诗、书、画、医兼修。与李济仁、余瀛鳌、吴锦洪等合作完成大型文献丛刊《新安医籍丛刊》,为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新安医学”奠定坚实基础;继承、发扬地域医学,丰富中医各家学说阙功甚伟。
王乐匋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被誉为“王伤寒”。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
(王乐匋处方手迹)
王乐匋宗尚伤寒学说,执伤寒法研究温病,主张“寒温统一”,推崇陆九芝“阳明为成温之薮”说,重视“阳明”病证。会通仲景“六经分证学说”和张景岳“阳厥转阴”学说处理外感病,丰富温病学说。
从临床悟得“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深刻含义,创立一系列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方剂。发挥吴又可《温疫论》“热邪散漫”之论,认为“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白虎不适用于邪已入胃之证”。重视络病理论,常用“络少滋涵,治以养络”、“络脉瘀阻,通络搜络”、“络损血溢,治以弥络”等和络法,治疗胸痹、心悸、臌胀、积聚、胁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乳癖、中风后遗症、痿痹、顽固性失眠、脑血栓、前列腺增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王乐匋入选“中华中医昆仑”、中国现代“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临证用药,以“慎”、“轻”、“巧”见长。
所谓“慎”者,用药应谨慎从事,最忌峻攻蛮补。凡需补者,必补中有消,以防增壅;需攻者,必攻中有补,以防伤正。遣方投药必三思而后行,猛烈之药,分毫计较。辨证准确,守方缓图,尤其对于老年慢性病不可贪朝夕之功,否则欲速而不达。
所谓“轻”者,法取轻灵,不尚厚重。主张轻清流动,滋而不腻。滋补肝肾常选干地黄、炒白芍、夜交藤、甘枸杞等,少用龟板、鳖甲、熟地、阿胶等质重味厚之品,常佐少量气药以防其滞,使静中有动。
所谓“巧”者,遣药用思至巧。选用药物,两擅其用,如青橘叶既可疏肝理气,又使处方灵动活泼;桂枝既可温心阳,又可通络散瘀;心阳不振兼见络瘀之象,每多用之。
3.4王键学术经验与用药特色
王键(-),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担任教育部“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7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2部,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9部。
(王键处方手迹)
王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继承家学多有发挥,将“新安医学”文献整理与现代研究成果和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相结合,先后主编《新安医学精华系列丛书》、《新安医家名著丛书》(共20部),开设“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成为地域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键主编部分教材、著作书影)
王键擅长心系、脾系、肺系疾病诊治,对各种慢性疑难病症多有会心。认为多数慢性疾病在恢复缓解期,以气虚、阴虚为本,湿阻、瘀血、痰浊等为标,宜从“益气养阴”立法,酌加理气、化瘀、除湿之品,同时需辨明气阴亏虚的先后主次。
治疗痹证经验独到,主张“祛邪扶正,通补兼施”、“辨位用药,虫类搜风”、“三因治宜,杂和以治”。常用羌活、独活、薏苡仁、杜红花、怀牛膝、鸡血藤、当归、蜈蚣等药。寒湿重者,从阳和汤意加减;热甚者,取丹溪“二妙散”意化裁。
善据病症不同部位选药,颈项痛用羌活、炒川芎、葛根;上肢痛以片姜黄、炒陈枳壳合用;下肢痛用独活、炒怀牛膝、防己;足跟痛用皂角刺、淫羊藿;腰痛用地鳖虫;关节僵肿变形用露蜂房。久病入络,酌加虫类药,以蜈蚣、全蝎搜风剔络;选僵蚕祛风痰;晚蚕砂除湿解痉。
临证重视湿邪诊治,灵活运用化湿法,注重条畅全身气血。诸多化湿法中,倡用健脾化湿法,重视脾胃在湿病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脾虚乃湿病之本,喜用白术、石菖蒲、茯苓、薏苡仁、瓜蒌、枳壳、陈皮等健脾化湿、梳理气机。善用化湿法“异病同治”,疗效卓著。
王键用药风格与家学一脉相承,轻清灵动,慢性前列腺炎选用五草饮(马鞭草、益母草、猫爪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为基本方。擅用佛耳草、垂盆草、土狗、功劳叶、炙白鸡冠花、水红花子等本地中草药。重视药材质量及煎煮方法,倡用台乌药、宣木瓜、杭菊花、霍石斛等道地药材;讲究炮制方法,选竹沥半夏、清炙枇杷叶、漂苍术、沉香曲、洗腹皮等;用经方倡遵古法煎煮。
“新安王氏医学”薪火传承七世,其独特的学术内涵和临床经验,对于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自我完善的独特传承方式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为其他医学流派借鉴。
传承工作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