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癌症最好的名中医介绍
专家名片
zhuanjiamingpian
孙浩教授
CCTV中央网养生频道访谈栏目嘉宾(右一)
孙浩中共党员,老军医、中医世家,CCTV中央网养生频道养生访谈节目采访嘉宾,知名中医肿瘤、疑难病专家,40余年临床经验;
医院知名老军医,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尤其对肿瘤、疑难病的诊疗有独到之处,临床经验丰富,曾发表论文数十余篇,研究的多项科研成果国内领先;
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中药治疗癌症最好的名中医孙浩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脏腑失常,气血失调,经络瘀滞,六邪淫毒侵犯,留滞客邪,致使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而成肿瘤。吾师认为肿瘤的发病因素不外乎六淫之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劳所伤、理化因素、以及诸多邪毒之邪。或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致机体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热、毒互结而成“积”。
但在临床实践中,应宗“三因制宜”、“整体观念”之思想分析不同肿瘤的病因病机以指导辨证治疗,如对于肝癌的病因病机,吾师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感受湿热邪毒或长期饮食不节、嗜酒过度以及七情内伤等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有关。感受邪毒(包括病毒)、饮食损伤、脾气虚弱、肝气抑郁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条件。《金匮要略》论“黄疸”病因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中药治疗癌症最好的名中医有:“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牌。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的论述。肝癌病变过程中每见肝火炽盛,肝血失养,导致伤元气,耗肝阴;当肝郁化火、肝盛犯脾则脾气更虚;至肝阴枯竭、肝损及肾则水亏。
故肝癌病变于肝,病机则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临症诊治,认为应顾及益脾气、疏肝气、养肝阴、滋肾水,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论治思想
扶正祛邪、顾护脾胃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师认为,纵然“虚”为肿瘤发病机要,“扶正祛邪”为治疗肿瘤之根本大法,但宜明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虚实,重视脏腑功能的调理,尤其应顾护患者脾胃。“扶正祛邪”尤其应分辨疾病所处阶段,对邪正盛衰有准确的把握,不断扶正,适时祛邪。扶正是为了祛邪创造必要的条件,祛邪是为了达到保存正气的目的。
《经历杂论·疼痛辨》曰:“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吾师在扶正祛邪中常补中有泄,攻中寓补。如对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常选用黄芪、茯苓、炒白术、薏苡仁、白扁豆、肉豆蔻等健脾益气、化湿和胃之品,使脾胃气机升降得调,水道得通,则清气得生,浊气自降。
此外,我师认为,肿瘤乃有积之物,非攻难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着攻之”,常用祛邪治法有:清热解毒、化痰祛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但总以扶正为基础,攻坚为主导的。
在运用活血化瘀之品如莪术、石见穿;软坚散结如山慈菇、夏枯草;清热解毒如藤梨根、蛇莓、半枝莲等同时常配伍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大枣、甘草等益气之品。
脾胃乃后天之根本,《医权初编》云:“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吴昆《医方考》言:“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肿瘤患者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接受多种治疗方式,服用和注射多种药物,皆对脾胃功能及正气有损伤。
吾师认为治疗肿瘤处方遣药,尤其在使用祛邪之品时,更需时时顾护脾胃。对辨证为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尤其是多疗程化疗、消化系肿瘤及术后患者,临证善用人参扶正汤、复方灵芝虫草汤、虫草丹参汤等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认为在肿瘤治疗中,时时固护人体胃气,也就固护了人体的正气之本。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正盛邪衰,而促进正盛邪衰的最好疗法就是鼓舞人体的胃气,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疗效的根本所在。
如纳差加用山楂炭、鸡内金、神曲、谷麦芽、金荞麦等;便溏加用炒扁豆、芡实、炒山药、炒米仁、肉豆蔻等调理脾胃气机,赞化中枢,腐熟水谷,开发脾胃。
2.调气固本,注重肝肾
吾师在论治肿瘤过程中,强调“肝、肾”在肿瘤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陈实功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癖血、浊气、痰滞而成。”古训也有云:“久病及肾”。陈藏器曰:“积者五脏之所积”。
吾师治疗肿瘤应据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状况,尤其注重脏腑气机之失调,疏肝理气、养阴固本为其治疗大法,不仅能够扶助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虚弱状态的改善,而且可以对抗或减轻放、化疗等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皆生于气”;张从正也认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故临症重视调肝气使机体气机调畅。尤其在肝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肿瘤中常见肝胆郁滞、肝胃不和、肝脾失调之象,故在辨证基础上常加用八月札、绿梅花、枳实、佛手片、玫瑰花、香附、香橼等舒肝理气和中。
肿瘤进展到晚期,机体精血耗损,终致肝不藏血,需养肝以益阴、柔肝以缓急为要,常用白芍、制首乌、枸杞子、生地黄等。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故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治当健脾益肾、补血填精,肝肾同调,常用太子参、炒山药、制首乌、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黄精、五味子、女贞子等。肝肾同居下焦,肝肾同源,对于下焦肿瘤,如前列腺、卵巢、子宫等肿瘤,常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为法。常以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加减变化。
3.病证结合,不失阴阳
辨证施治和整体观为中医之灵魂,吾师临证常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纲目同举。
他认为,证是由病产生的;现代医学的许多检查方法,都可以作为四诊的延续和深化;在用药上应吸收现代研究之精华,使“祛邪“更有针对性;治则却以辨证施治为核心来制定。
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诸多肿瘤患者多为诊断明确病例,辨病明确,但仍需据脉证施治,拟定治疗大法和确定基本方,同时灵活施用辨病用药:如食管癌常加急性子、刀豆子、威灵仙、蛇舌草、冬凌草、石见穿;
肺癌常加用白英、羊乳参、龙葵、三叶青、浙贝母;乳腺癌善用山慈菇、漏芦、皂角刺、莪术;胃肠道癌喜用无花果、薏苡仁、藤梨根、水杨梅根、蛇莓等;情志不畅加用柴胡、郁金、玫瑰花、绿梅花、甘麦大枣汤等;
癌痛明显加用忍冬藤、延胡索、天仙藤、乌药、川楝子、芍药、甘草等;中晚期肿瘤多见“癌毒化热”之象,且病情发展较快,故多加用清热解毒抗肿瘤药,如三叶青、蛇舌草、蛇六谷、七叶一枝花、猫人参、猫爪草、龙葵、半枝莲、半边莲、露蜂房等。
术前以扶正为主,术后以益气、活血、解毒为主;放疗患者则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主;化疗期间则以健脾化湿和胃为主。但是,辨病加减总不失整体观,不改变主方的寒热之性。
4.情志诱导,摄生调理
吾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识到,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除了与肿瘤的分期、部位、恶性程度等生物学特性及是否及时、规范的诊疗有关外,患者的情志因素及生活习惯是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如《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肿瘤患者一般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多来源于肿瘤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治疗费用高昂,极易出现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症状,而这些心理应激对身体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部分患者虽然经过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干预,但体内余邪仍未尽还可随情绪强烈波动而复燃。故对患者的情志诱导、调畅显得十分必要。
部分肿瘤患者,多有长期饮烈性酒、吞咽过快、喜食辛辣热烫之品等生活陋习。《医碥》亦云:“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中医一直倡导患者应有适合自己的摄生方式、健康生活习惯;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忌过食荤腥厚腻之味、避免烟火、粉尘、射线等理化因素伤害;饮食宜粗细搭配、营养均衡、新鲜、合时令以保持胃肠通降功能正常。
中医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合理的饮食因素对胃肠通调尤显必要。在临床诊疗中尤其对消化道系统肿瘤、放化疗期间患者、以及其他系统肿瘤,如肺癌等,通过肃降肺气、畅通肠腑以排出部分毒邪以有利于疾病的向愈。
总之,中医通过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措施,配合良好的情绪开导、建立健康的摄生方式,使肿瘤患者认识到:在医学发展的今天,肿瘤疾病是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带瘤生存”不再是梦想,这对恢复肿瘤患者的信心是大有裨益的,从而也提高了疗效。
以专业的态度
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庭
带去我力所能及的帮助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