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九治疗外科疾病临

外科病证

一、术后肠粘连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广泛性肠粘连,粘连带引起的肠管急性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范畴。该病证既不属于阳明府证,故不可用泻下,亦不归于积滞,亦不适于消导。“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本病是因手术后致肌肤脏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不通、气血运行逆乱的综合性病理现象,主要矛盾是“瘀阻”。

[临床应用]

方向明把桂枝茯苓丸改丸为汤,适当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6例,年龄18~45岁,具典型肠梗阻症状:术后腹痛、腹胀、不排气、不排便,伴恶心、呕吐,吐出物先为胃内容物,后为清水。结果治愈5例,好转1例。

吴忠文等把桂枝茯苓丸改用汤剂。气滞偏重者加广木香、川朴或砂仁;偏寒者加熟附片或荜茇;偏热者加蒲公英或白花蛇舌草;偏瘀重加滇三七、刘寄奴。治疗术后肠粘连18例次中,男7例,女4例,7~16岁者2例,25~55岁者8例,64岁1例。病程及患次:18例次患者中出现梗阳病症最短为12h,计10例次,最长者5天,计8例次。其中1例外伤性肠穿孔术后5年先后梗阻5次;另1例外伤性肠吻合术后3年反复发作4次梗阻。桂枝茯苓丸改为汤剂,随症加减。18例次患者全部治愈。一般情况下梗阻较轻,服本方2剂即可缓解,腹痛消失、呕止、大便通畅;重者3-6剂,临床症状消失而愈;惟有2例患者每因劳动奶度大加之过饱之后反复发作4~5次,但每次均以本方治愈,终于免遭再次手术之痛苦。

项一群用桂枝茯苓九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墓本方: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山芍各10g,茯苓、生地黄、蒲公英各15g,当归、红藤各20g,川芎、生甘草各6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呕吐者加姜半夏;疼痛较剧者加沉香。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1例肠粘连患者中全部有腹部外科手术史,其中阑尾炎手术15例,胃部手术7例(包括2例胃癌手术),胆道手术5例,削宫产术4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20~40岁16例,41~60岁12例,60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或伴呕吐,大便秘结或量少不畅,劳累后易发,有腹部外科手术史;一般检查无发热,血象正常,腹部无肌卫,排除内、外科等其他疾病。均用桂枝茯苓丸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治疗结果:31例中,15例治愈(腹胀、腹痛消失,大便通畅,腹部平坦,无包块,无压痛,从事一般劳动1年以上无复发),占48%例有效(腹胀、腹痛基本消失或缓解,大便通畅,1~2年内偶有复发),占45%;2例无效(腹胀、腹痛虽减轻但不消失,大便不畅),占7%。总有效率为93%。其中服药最短为1个疗程,最长为3个疗程。

[病案举例]

临床以腹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不排气、不大便为主症,听诊腹部有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触诊有肠形或有肠蠕动波,x线透视有腹部阴影密度增高、液平面或肠腔内大量积气,舌红或淡、苔厚白或薄黄燥,脉弦兼紧、缓、数、涩。

按:笔者在临床中借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方中桂枝化气通血脉,芍药柔肝扶脾,一阴一阳调其寒温,通经活络;茯苓淡渗下行,牡丹皮理血清瘀,一气一血,配桃仁以化瘀血而利血行,修复创伤,足针对其病因病理属瘀而设,因而瘀祛便痛止病愈。文中2例反复发作多次的原因,很可能是瘢痕形成,虽经治疗而创伤未平复,经络不利,遇到影响气血运行之时则一触即发。本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虽病例个多,但其中2例患者多次再发,均收到满意疗效,这并不是偶然的,从反复在二人之身使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足以证明桂枝茯苓丸治疗本病是较理想的方剂之一。但需注意不可滥用,中病即止,后以调理脾胃收功。

王某某,女,28岁,工人,年10月2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行削宫产手术,术后反复出现腹胀、腹痛、大便不畅,甚则大便秘结,3~5日一解。舌淡红、边有紫斑、苔薄白微腻,脉细涩。一般检查:无发热,腹部无肌卫;常规理化检查均无异常。排除其他内、外科器质性疾患。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痰湿互阻,治以理气活血,化湿通腑。处方:桂枝、桃红、牡丹皮、赤芍、白芍、川朴、当归各10g,茯苓、薏苡仁各20g,川芎、制大黄、枳壳、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连服14剂后,腹胀痛减轻,大便较前顺畅,1~2日解1次。上方去制大黄,再服20剂后,诸症消失。随访1年,病未复发。

按:方中桂枝温通血脉;牡丹皮、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行血中之滞;茯苓安中利水;配合四物汤补血活血,使通中有补,补而不滞,病邪去而正气不伤;加用红藤、蒲公英清热解毒,具有消炎、减少渗出的作用,又有促进炎症吸收的功能。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炎、镇痛、抑菌、减毒及改善微循环、调整肠管运动等功能,有加速腹腔渗出液的吸收,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松解粘连等作用。故用桂枝茯苓丸合四物汤治疗本病十分合拍,因而能获佳效。

二、术后腹痛

腹腔内舍脏腑,经脉血络纵横交错,手术剖腹解肌,伤筋损络,故术后腹痛是临床必然所见。

[临床应用]

姬风瑞等以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柴胡5g,乌药6g,荔枝10g,吴茱萸5g,甘草5g。上药加水煎两煎,取汁对匀,日分2次口服。治疗术后腹痛42例,均为腹部术后5~60天,其中男6例,女36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最短l天,最长30天。予桂枝茯苓丸加减。疗效标准:①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无复发;②有效:疼痛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③无效:与发病时情况无改变。结果:本组42例,痊愈20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有效率90.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4岁,年4月21H初诊。患者于4月13日行输卵管结扎术,手术顺利,术后伤门愈合好,稍感少腹时有隐痛。4月21日因与他人发生口角,突然下腹剧痛如针刺,并牵引会阴部疼痛。曾于上午在西医妇科就诊,未查及异常。给西药止痛对症处理,疼痛稍差。下午3时许,疼痛加剧,不能忍受,经妇科介绍余处就诊。来时以手按腹,呻吟不止,无呕恶,二便自调,舌质淡,两边略带青色,苔白脉沉弦。证属术伤腹肌脉络,复因恼怒,肝郁气滞,气阻血瘀之腹痛。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原方随症加减,即前方去吴茱萸,加延胡索10g,2剂,水煎服。4月23口再诊,服上药后,腹痛大减,惟感伤口处有隐痛,原方继用3剂,三诊时腹痛完全消失,情绪稍有好转,嘱其注意调理情志,并继服逍遥丸调理,以善其后,2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按:桂枝茯苓丸温通血络,疏通气血。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芍药养血和血,牡丹皮寒凉辛散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桃仁破血结,且茯苓与桂枝同用,入阴通阳。五味药物同用,实为活血化瘀、温通气血之良方。不少患者术后顾虑重重,思想负担较重,或因生气等忧思恼怒,在损肌伤络气血不畅的基础上复因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进一步加重,所以在上方基础上加少量疏肝理气散结之品,以达疏肝理气、气行血行之目的。只要配伍得当,亦可收到药到病除之功。手术后腹痛,按中医学理论来讲,仍为“不通则痛”之证,然大剂活血化瘀之猛品、峻剂,用之必耗气伤血,损人正气,故用活血化瘀之小剂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以达到活血不伤正,化瘀不损络,临床用之妙哉。因是术后腹痛,此方不宜应用过早,必须在胃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饮食之后方能使用。余从医多年,应用此方体会,只要辨证得当,时机适宜,屡用屡效,尤其对中年妇女因生气而致术后腹痛,效果极佳。现有胶囊剂型上市,急则用汤剂,缓则用胶囊。

三、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多只限于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肉眼观,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镜下,黏膜上皮可见一个或多个缺损,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屈中医学“肠痈”范畴,是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等因素导致肠道传化不利而为病。其总的发病机制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等,而临床上无热证或热证不明显者,并不少见。

[临床应用]

张庆伟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方药组成: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2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白芍10g,野菊花15g,败酱草30g,丹参30g,蒲公英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最长服4个疗程,并配合粗盐外敷法:取粗盐g在锅中炒热后装入布袋中,外敷麦氏点处,凉后再回锅炒热,外敷,每次30min,每日2次。治疗期间不应用任何抗生素。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76例;年龄15~68岁;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12天,平均3.6天;血白细胞增高者58例,中性粒细胞增高者78例;体温增高者18例,最高体温37.8℃。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或伴有恶心、呕吐,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点,均无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并行彩色多普勒排除泌尿系结石和盆腔炎症。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及局部体征完全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及局部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及局部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痊愈16例,显效76例;2个疗程,痊愈48例,显效58;3个疗程,痊愈92例,显效16例;4个疗程,痊愈99例,显效11例,无效2例。其中无效2例均为服药2个疗程无效放弃中药,而改用西药保守治疗的。

[病案举例]

工某,女,36岁,年3月25门初诊,转移性有下腹疼痛5天来诊.患者5天前尤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痛,呈持续性痛,即而转移至右下腹,伴有恶心,无呕吐,无发热、恶寒,在村诊所给予静脉滴注甲硝唑ml,每日1次,共静脉滴注3次,右下腹疼痛无明显减轻来诊。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血白细胞:11.2x/L,中性粒细胞79%。并做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色多普勒;子宫、附件、阑尾彩色多普勒均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给予中药上方6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应用粗盐外敷法,日2次。经上治疗1个疗程,右下腹疼痛明显减轻,2个疗程右下腹疼痛消失,再应用上方3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方中桂枝通血脉,茯苓健牌利湿,安正气,芍药调营,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合而用之,共奏化瘀消癥之效。临床上应用于妇科病证的较多,而运用于阑尾炎的未有报道。上方中加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野菊花、败酱草加强清热解毒的功效;加丹参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全方共奏温经化瘀、活血解毒之效。临床上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表现为无热证或热证不明显者,效果较好,对热证较重者不适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辛辣、生冷之品。

四、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往往是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使炎症侵及阑尾周围组织,在机体抵抗力较强时,阑尾周围组织粘连,加之大网膜的包裹而形成局限性炎性包块或局限性脓肿,此时西医治疗应根据临床情况慎重从事,不合时宜的手术,非但因粘连过多,操作困难而阑尾不易切除,且能破坏自然防御功能使炎症扩散。反之,保守治疗,又有肿块不易消除和脓肿破裂的危险。本病属中医学中“肠痈”蕴热期的范畴。其病理机制为气血凝滞,瘀滞热积不散,临床表现为气滞血瘀与湿热症状常见。

[临床应用]

贾振武用桂枝12~15g,茯苓15~20g,牡丹皮12~15g,桃仁12~15g,红花9~12g,蒲公英20~30g,大黄9~12g,陈皮12~15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7~61岁。除急性阑尾炎的一般共有症状外,右下腹阑尾区均可触及到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最大约15cmx7cmx6cm,最小的约6cmx5cmx4cm,其中手术证实8例,B超证实4例。12例中8例行阑尾脓肿引流术(无法切除阑尾),术后恢复饮食后,开始12剂中药,同时静脉滴注抗生素。4例保守治疗,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同时,口服中药。12例患者中11例于12剂中药后7~12天,肿块消失,痊愈出院,有1例患者脓肿明显缩小后,带药回家服用(未随访到结果),有效率达95%。

顾玉风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基础方:桂枝15g,茯苓3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30g,牛膝6g。水煎服,每日1剂。热重者加银花20g;湿重者加薏苡仁30g,冬瓜仁20g;腹痛剧者加延胡索20g,台乌药15g;脓肿大而硬者加炙甲珠15g;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高热及切口感染者加大银花用量;便干难解、舌苔黄腻而黑者加大黄6g;病情严重、纳食不佳者配合抗生素治疗。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3例,来自门诊(25例)及住院(8例)患者,均有西医外科医生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不能行手术治疗,而建议中药保守治疗。部分病例经B超腹部检查确诊。在本组病例中,其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为69岁,最小为7岁;农民27例,工作人员5例,学生1例;病程长者达2个月,短者3天;阑尾切除术后形成脓肿6例(均为化脓性和坏疸性阑尾炎),未行手术27例;33例患者均有右下腹疼痛,痛处拒按,有明显肿块;伴有气短、乏力8例,低热5例,高热1例,切口感染3例,大便干7例,便溏3例,舌苔黄腻微黑3例。明确诊断后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阑尾脓肿完全吸收,评为治愈,药后疼痛加重,而终止服药3例,评为无效。疗效最短10天,最长40余天。服药后腹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体温正常,大便不干,切口渗出液减少,若B超确诊为脓肿属液性包块的疗程较短,属囊实性包块的疗程较长。

[病案举例]

韩某某,男,41岁,工人,什院号,患者因右下腹痛10余日,诊为阑尾炎在门诊输液治疗(青霉素、甲硝唑等药),效果欠佳,于年4月27日因病情加重入院。人院后急诊手术,术中可见闹尾区有15cmx6cmx5cm包块,质硬,不活动,考虑为阑尾周围脓肿,改行脓肿引流术,术后继续用头孢唑林钠,与庆大霉素静脉滴注消炎,但7天后仍可触及右下腹有12emx4cmx4cm肿块,于是开始加服中药,处方为:桂枝15g,茯苓25g,牡丹皮15g,桃仁12g,红花10g,蒲公英30g,大黄9g,陈皮12g。每日1剂,连服10日后,肿块消失,病人痊愈出院。

按:阑尾周围脓肿中医理论认为是:胃肠功能失调后引起的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热毒不散导致血肉腐败而成脓肿,其临床症状也是小腹有癥块,腹挛急(腹肌紧张),腹痛拒按,与桂枝茯苓丸的适应证一样,故用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消癥块,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便,陈皮理气,起到了治疗作用。

五、肠痉挛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或间隙性腹痛。临床上小儿多见,成人也可因肠道疾病发生肠痉挛。肠痉挛特点为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著,发作间歇时无异常体征。肠痉挛属中医学“腹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临床应用]

陈立富等以桂枝20g,茯苓、薏苡仁各15g,桃仁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5~6次。治疗肠痉挛,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刘某,女,53岁,年4月20日就诊。患者脐周疼痛10余年,呈阵发性,每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腹部发凉,大便稀,每日2~3次,多次查大便常规无明显异常。经用溴丙胺太林等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小便正常。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证属寒湿内阻,血瘀气滞,治以散寒祛湿、活血行气。处方:桂枝20g,茯苓、薏苡仁各15g,桃仁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5~6次。续进10剂后,腹痛偶有发作,大便成形。上方加党参20g,白术15g。再10剂后腹痛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六、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常见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发源于神经鞘细胞及间叶组织的神经内外衣的支持结缔组织,神经干和神经末端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既可单发也可多发。可伴有神经压迫的症状、体征,诊断一般无困难,单发者以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但全

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常无手术治疗指征。本病属于中医学“气瘤”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劳倦过度,肺气损伤,卫气失调,腠理不密,外为寒邪所搏,气结为肿;或长期忧思不解,肺气郁滞,卫气不行,气结为肿。

[临床应用]

韦曙平用桂枝茯苓丸:桂枝8g,茯苓、当归尾、败酱草、甘草各15g,白芍30g,牛膝、牡丹皮各10g,桃仁6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瘀者加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连服1周,休息3天,共用3个月。治疗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0岁以下2例,20~40岁6例,40~60岁4例,60岁以上5例;病程6个月~20年;病变发于颈、胸、背、四肢等多处。多数伴有疼痛、麻木不适症状,所有病例均做过肿瘤活检确诊。中药桂枝茯苓丸内服治疗,其中4例疼痛重者在治疗开始时加用西药5~7天,药用吲哚美辛25mg,每天3次;或布洛芬0.2g,每天3次。17例中,5例服药后肿瘤基本消失;8例肿瘤缩小,疼痛、麻木症状缓解;4例服药3个月无效或失访。中老年疗效较好,2例儿童无效。

七、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本病属于中医学“股肿”、“脉痹”、“瘀血”、“瘀血流注”、“肿胀”等范畴。中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识久远。《千金备急要方》中说:“久劳、热气盛、为湿热所折,气结筋中”;“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血证论》则认为“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又说:“有瘀血肿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则痛肿自除。”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手术或外伤以及妊娠、肿瘤、偏瘫或长期卧床、制动,或长途乘车等以致伤气,气伤则运行不畅,“气为血帅”,气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外来损伤,导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络道阻塞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肌肤则肿。血瘀脉中,淤久化热,则肢体发热。总之,络脉血瘀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临床应用]

陈志强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25g,桃仁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泽兰30g,生水蛭10g,木瓜3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临睡前以药渣煎汤,熏洗患肢,切忌水温过高烫伤皮肤,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平时穿高筒弹力袜,勿远行劳累、过久站立,睡眠时抬高患肢。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岁;伴下肢肿胀发硬、胀痛且晨轻晚重者50例,伴浅静脉扩张或曲张者32例,伴肢体远侧色素沉着者37例;舌质暗红36例,脉沉涩31例。所有病例均有彩超报告提示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股静脉血栓形成12例,静脉血栓形成10例,混合型28例。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下肢水肿消失,静脉扩张减轻,色素沉着基本消退;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下肢水肿好转,色素沉着部分消退;无效:症状无改善,下肢水肿无变化,静脉扩张无改善。结果: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7岁。年从事煤矿井下作业时被矸石砸伤腰部,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后10天出现左下肢水肿,对症治疗减轻后出院。午4月出现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年2月3日,左下肢大隐静脉破裂出血,经外科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后,因不适合手术于2月11日转住中医科,诊见:左小腿肿胀发硬,大隐静脉纡曲怒张,有大片色素沉着,面积约5cmx20cm,皮色紫黯,左小腿困痛,不耐远行,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彩超检查提示左下肢深部股静脉、静脉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检杏提示高黏血症,西医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辨证为寒凝血瘀,湿浊内蕴。拟温经活血、利湿通络为法,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25g,桃仁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泽兰30g,生水蛭10g,木瓜3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煎)。水煎服,每口1剂,分2次温服,临睡前以药渣煎汤,熏洗患肢。30剂后左小腿肿胀减轻,肿硬的皮肤变软,皮肤出现皱褶,色素沉着范围缩小,行走后小腿困痛感改善。以此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左下肢水肿消失,表浅静脉轻度纡曲扩张,皮肤色素沉着基本消失,皮肤弹性好,行走无明显障碍,年5月19日出院。

按:笔者近年用其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满意疗效。该病具有“寒”、“瘀”、“湿”之病机特点,恰与桂枝茯苓丸温经化瘀、活血利水之功效合拍。生水蛭善人血分,功专破瘀,不伤气分;泽兰活血利湿;木瓜、川牛膝舒筋活络、引药下行;车前子功专利湿。诸药相伍,共奏温经活血、利湿通络之效。方中桂枝辛温走窜,久用有伤阴之弊,应注意顾护胃阴。治疗期间应注意守方,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略施加减,切不可为求速效频繁更方,久病宜缓图之。

八、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足指静脉血管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也可以引起血栓,两者互为因果。血栓性静脉炎属中医学“股肿”范畴。中医学认为是因寒湿之邪外侵,或损伤、或体虚而气血失和,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而成。

[临床应用]

肖明牛以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忍冬藤15g,赤小豆15g,制乳香、没药各10g,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疗效满意。

[病案举例]

吴某.男,50岁,教师,年1月25日初诊。患者有右下肢脉管炎史5年。近因工作疲劳,天气寒冷,1周来,下肢肿胀、疼痛,不能行走,医院门诊行中、西药保守治疗,收效甚微。刻诊:神倦体怠,扶人诊室。自述右下肢大腿内侧痛甚,肌肤灼热而喜温恶寒。纳谷不香,口干不欲饮。患肢大腿内上侧有一条索状包块,压痛明显。舌暗苔淡黄,脉弦涩。证属瘀热互结,脉络不通,治拟活血清热通瘀。药用: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忍冬藤15g,赤小豆15g,制乳香、没药各10g。2剂,服药后患肢肿胀、疼痛均减。后以此方赤小豆减至10g,制乳香、没药各减至6g,复加川芍、熟地黄各10g调治月余,诸症消失。随访至今宿疾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病因复杂,寒、热、瘀夹杂,加之病情反复数年而虚实互见,故以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温经通脉,清热祛瘀;茯苓健脾益气;忍冬藤清热散结舒筋;赤小豆活血利水。药证合拍,数剂而愈。

九、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甚则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以足趾为多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刘涧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

[临床应用]

李传芳等以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加黄芪30g,熟附片12g,牛膝、当归、鸡血藤各15g,土鳖虫6g,制乳香、没药各9g。水煎取汁加黄酒50g(1两)兑服,每日1剂。治疗,仉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程某某,男,35岁。左足趾发白、发凉、麻痛、步履不便,久坐、天冷、阴雨加重,如此已逾2年。曾经中医治疗,一度明显好转。左趾刚脉似有若无,病历汜载布鲁津斯基征、格氏征曾为阳性,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此为早期脱疽,乃外感寒湿引起。治拟温经散寒,益气化瘀。予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加黄芪30g,熟附片12g,牛膝、当归、鸡血藤各15g,土鳖虫6g,制乳香、没药各9g。水煎取汁加黄酒50g(1两)兑服,每日1剂,服药2周,趾凉、发麻好转,疼痛消失。后递增桂枝为15g,当归为30g,并加炙甘草6g,服药40天后,一切恢复正常。午5月来诊眼病,诉脚病一直未发。

按:本例脱疽乃因外感寒湿、寒凝经脉所致。投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加附子、牛膝、土鳖虫、乳香、没药,旨在温化寒湿、疏通经络,加黄洒兑服,也是为了增强温通之力。至于加黄芪、当归、鸡血藤,目的在于益气养血,以助化瘀之效。俾经络疏通,气血畅行,则本病自然向愈。

十、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指良性甲状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甲状腺肿大,是指非炎症和非肿瘤原因的不伴有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甲状腺肿。它可以是弥漫性肿大,也可以是多结节性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中医学“瘿病”范畴。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到了隋代便明确指出瘿病的发病与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有关。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由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可见与现代医学对甲状腺肿的病因研究相吻合。宋代《太平圣惠方·瘿气咽喉肿塞》已经重视到了肿大的甲状腺对气管、食管的影响:“夫瘿气咽喉肿塞者,由于忧恚之气在于胸膈,不能消散,搏于肺脾故也。咽门者,胃气之道路;喉咙者,肺气之往来。今二经俱为邪之所乘,则经络痞塞,气不宦通,故令结聚成瘿,致咽喉肿塞也”。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瘿瘤沦》里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由气、痰、瘀壅结而成:“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总之,山于水土因素及情志内伤,首先使机体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滞。气机郁滞,不能输布津液,凝聚成痰,痰气郁结,壅于颈前而发病。气滞日久,使血行亦受障碍而发血瘀。

[临床运用]

张余玲等采用桂枝茯苓九加味进行治疗。具体药物:桂枝15g,茯苓12g,牡丹皮10g,赤芍12g,桃仁10g,猫爪草15g,海藻10g,昆布10g,皂角刺10g,川楝子10g,生地黄10g,甘草6g。加减:伴有胸闷、胁痛、善太息者加郁金10g,香附9g,柴胡9g,枳壳6g;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10g,射干6g,马勃5g;伴有结节者加三棱10g,莪术10g,黄药子10g,肿节风log,露蜂房9g;阴虚内热者加大冬10g,花粉10g,玄参10g。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甲状腺肿,选择病例纳入标准是临床表现为颈前饱满,胸闷,声音嘶哑。查体见甲状腺肿大不超过胸锁乳突肌并随吞咽动作而上下运动。除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其他甲状腺疾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病人共32例,其中男性9例,伴有结节者2例,年龄在19~54岁之间;女性23例,伴有结节者11例,年龄在17~46岁之间。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进行治疗。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彩超显示甲状腺大小正常,结节消失,4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彩超显示甲状腺较治疗前缩小2/3以上或(和)结节缩小2/3上,21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彩超显示甲状腺较治疗前缩小1/2以上或(和)结节缩小,5例;无效: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彩超均与治疗前相同2例。

十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病,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桥本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肿大,甲状腺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临床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少数患者无症状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治疗方面多采取跟踪观察、对症治疗的原则,缺少积极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对本病名没有记载,根据其甲状腺弥漫性无痈忭肿大且质地韧硬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瘿病”、“心悸”、“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肝经气血失调,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桥本病的发病基础,所以理气化瘀消癥是其根本治疗方法。由于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故女性易患此病。

[临床应用]

周长泉运用桂枝茯苓丸,基本方: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药、桃仁各9g。加减:怕热汗出、烦躁失眠、舌红脉弦数者,加黄药子21g、夏枯草9s、玄参9g;嗜睡怕冷、乏力水肿、舌淡胖、脉迟缓者,加黄芪30g、白术9g、山茱萸9g;甲状腺肿大者,加海藻21g、莪术15g、穿山甲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年治疗桥本病23例,其中女22例,男1例;年龄18~61岁,中位年龄40.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8年。症状23例中,颈前肿大者14例;怕热、多汗、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消瘦者8例;嗜睡、怕冷、皮肤干燥无汗、体重增加、颜面浮肿者13例。体检发现有20例患者甲状腺呈轻、中度弥漫性肿大,质地较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另有2例呈现孤立性单个结节,质较硬,轻度压痛,无杂音;1例甲状腺无肿大。全部23例患者均进行过实验室检查,8例测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IB)、总甲状腺素(Tf4)轻度升高或正常值高限,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范围;13例测T13、TT4降低,TSH明显升高;2例TT3、TT4及TSH基本正常;23例测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h)全部高于正常;16例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轻度升高;有5例进行过甲状腺穿刺活检,病理显示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予桂枝茯苓丸加减,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TT3、TT4、TSH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TMAb和TGAb转阴或滴度明显下降)11例,占47.8%;有效(症状、体征及TIB、TT4、TSH均有改善,TMAb、TGAb滴度均有不同幅度下降)11例,占47.8%;无效(症状、体征及各项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1例,占4.4%;总有效率为95.6%。

十二、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乳房炎症,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多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沿淋巴管人侵所致。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致病菌一般从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急性乳腺炎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毒;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临床应用]

王豪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治疗急性乳腺炎32例,其中2~3天痊愈者15例,4~6天痊愈者17例,平均治愈时间为4天。无一例因化脓而行手术者。

十三、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尤其好发于大龄未婚女性、已婚未育或已育未哺乳者,部分男性患者亦患此病。其临床特征是: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伴有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由于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雌、孕激素之间的比例失调,使乳腺组织周期性增生与复原失常,复旧不全而致。本病属中医学“乳核”、“乳癖”、“胁痛”等范畴。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肝主疏泄,肝气失疏,肝脾失调,气不化水,水湿内停,聚湿成痰,壅滞乳络,则血行不利;或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痰瘀并结,阻滞乳络,积而成块,不通致痛;痰瘀阻滞,新血不生,乳络失养,其痛益甚。

[临床应用]

崔永会等用桂枝茯苓胶囊,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等制成。每日3次,每次3粒,饭后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年7月~年7月治疗乳腺增生、乳腺小叶增生患者32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7~50岁,平均36.?岁,多以双乳多发性的乳腺结节、乳房胀痈等症状就诊。其中32例均有乳腺结节,27例有乳房胀痛;病程励短1年,最长15年,平均7.5年。服用桂枝茯苓胶囊后,以乳痛症状减轻或消失,以及体检或红外线、B超检查发现乳腺结节较前缩小或消失作为临床痊愈或好转的标准。治疗3个月后,乳腺结节较前缩小或消失28人,占87.5%;乳痛症状消失者20人,占74%。

戚华根据患者病情,对工作忙,常出差在外,或病症较缓不能坚持用汤剂治疗者,给予桂枝茯苓丸(胶囊),但疗程不得少于3个月经周期;对病症较重,久治不效,兼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者,予以汤剂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2g,茯苓12g,赤、白芍各10g,牡丹皮10g,桃仁10g,当归10g,丹参10g,乳香6g,没药6g,橘核12g,青皮10g,甘草3g。加减:痛引胸胁、肩臂者加炒柴胡6g,香附log;经行腹痛者加艾叶6g,延胡索10g;月经不调、闭经,不孕者在运用L方的同时结合调周促排卵治疗。上方每日1剂,分2次煎服,经期酌情服用或停服,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乳腺增生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已婚82例(其中已孕、生育者71例,未孕者5例,不孕者6例),未婚28例;单侧乳房发病者35例,双侧乳房发病者75例。曾手术切除肿块者8例,全部病例均经红外线乳房透视、钼靶x线摄片或病理检查而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房疼痛,扪及肿块,呈片块或颗粒结节样,质中或韧,扪之游移,触之痛著,经前加重,经后有减,或伴胸胁、肩臂牵痛,或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甚或不孕。根据患者病情及服药条件分别给予桂枝茯苓胶囊或汤剂桂枝茯苓丸加减。以乳房疼痛及肿块均消失为治愈;以乳房疼痛明显减轻,肿块减小2/3以上,质度明显变软者为显效;以乳房疼痛减轻,肿块减小1/3左右,质度变软者为有效;以乳房疼痛依然,肿块未见减小,症状未减甚或加重者为无效。结果:治愈31例,显效43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64%。

温秉诚用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2g,白芍9g,牡丹皮10g,当归尾12g,赤、白芍各10g,川牛膝15g,炮穿山甲log,王不留行12g,青皮9g。若肿块坚硬者,上方加浙贝10g,生牡蛎20g;乳房热痛者加连翘12g、柴胡10g、蒲公英30g;肿块痛甚者加延胡索24g、川楝子12g;兼有阴虚者加玄参10g、生鳖甲20g、天花粉15g。于月经干净后第5天服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饭后空腹服,20天为1个疗程,可用2~3个疗程。年3月~年5月治疗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42例,其中男3例,女39例;以30-45岁妇女居多,已婚者36例;病程在半年~1年者14例,1~3年者20例,4~5年者7例,5年以上者1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标准结合远红外线扫描检查,41例患者均诊断为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病。方用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结果:痊愈(乳房肿块完全消除、无症状反应)29例;良好(乳房肿块明显缩小,质地变软,症状明显改善)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

贾美春等用桂枝茯苓胶囊(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等组成),每粒含成药mg,每次3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周,月经朋停药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同时三苯氧胺10mg,每晚唾前服用,共3周,月经期停药。服药3周后根据检查情况,若肿块软化、疼痛减轻,则子停服三苯氧胺,继续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76例,为医院乳腺科门诊乳腺增生病患者,均为女性,病程6个月~13年,中位病程3.47年;年龄34~51岁,中位年龄43.64岁。诊断符合以下条件:①乳房肿块,多数伴有疼痛并连续3个月不能白行缓解;②排除经前生理性乳房疼痛、青春期乳房疼痛及单纯乳痛症;③利用钼钯x线、B超等检测手段作辅助诊断,并排除乳腺恶性肿瘤。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证,症见乳房疼痛和肿块在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肿块呈团块状或片块状,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舌底脉络曲张,脉沉弦等。予桂枝茯苓胶囊配合三苯氧胺。近期痊愈:肿块及疼痛完全消失,随访观察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统汁积分为0;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或结节数量减少在1/2以上,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观察3个月经周期无加重,统汁积分的降低达治疗前1/2以上;进步:肿块最大直径缩小或结节数量减少个股1/2,但增厚腺体明显变薄;疼痛有所减轻或不明显,统计积分的降低为治疗前1/2以下;无效:用药3个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疼痈不减轻,或反而加重,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治疗鲇果:共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76例,近期痊愈18例.占23.68%;显效43例,占56.58%;进步10例,占13.16%;

无效5例,占6.58%;总有效61例,总有效率为80.26%。经治疗后乳房疼痛得到不问程度的缓解、疼痛消失32例,占42.10%;肿块也有缩小和软化,完全消失18例,占23.68%。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的分值和百分率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服药第1个疗程时,乳房疼痛的缓解和消失以及肿块的缩小和软化只有25例,占32.89%;在服药第2个疗程时,疼痛的缓解和消失以及肿块的缩小和软化较为明显,有36例,占47.37%。

[病案举例]

某,女,29岁,年1月4日初诊,双乳疼痛伴肿块4年余。4午前停止哺乳后发现双乳疼痛,并扪及肿块,以月经前为重,月经干净后症状消失,未予治疗。1年后症状逐渐加重,疼痛较剧,或见刺痛,肿块增大、增多,有块状,亦有颗粒结节样,质韧不坚,按之游移,触之痛甚。患者形体丰满,面现黧黑斑,询知月经后期量少,色黑有块,经血下之不畅,伴痛经,察其舌质紫暗,边见瘀斑,苔白腻,脉滑。此乃痰瘀互结,乳络不通,胞脉痹阻,发为乳癖。治拟化痰散结,活血通络。药用基本方配合调周治疗,经前期加红花10g,益母草10g;行经期加炒艾叶6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经后期加山药15g,苍术6g,白术12g;经间期加鹿角霜12g,菟丝子12g,炒川断12g。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乳房疼痛消除,肿块消散,月经期、量、色、质正常,痛经亦愈。嘱患者继以桂枝茯苓丸进服,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笔者用桂枝茯苓丸旨在温化行血,利湿消癥,方中桂枝辛温通阳以畅乳络,温经通脉以开塞滞;茯苓利湿以除痰,虽利而不损阴,且益脾健运,以杜生痰之源;牡丹皮、桃仁、芍药活血化瘀,芍药苦酸善开阴结,与桂枝相配调阴阳而不伤血;另配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养血活血,橘核、青皮行气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散结活血消癥之功。

刘某某,女,36岁,已婚,年6月8日就诊,未孕,双侧乳房内有数个大小不等之结块伴有疼痛2年余,尤以左乳房外下象限有2cmx3cm肿块,疼痛2年余,平素性情急躁,肿块胀痛伴胁肋痛,介舌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痛之剂,方用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遂瘀汤加香附12g、三棱12g、延胡索24g、川楝子12g,每日1剂,服用7天后疼痛明显减轻,肿块明显缩小,继用上方服用1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肿块消除痊愈。

按:乳房为肝经之分野,肝气郁滞,肝血瘀阻,便形成乳房肿块。桂枝茯苓丸为化瘀消癥名方,血府逐瘀汤为逐瘀之名方,柴胡、青皮疏肝破气,桃红四物活血化瘀,炮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通络通乳并能引邪外透,三棱、莪术破血,削坚行气,牛膝引瘀血下行。二方合用起到肝气疏、瘀血去、血络通、肿块消之效,随症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常获良效。

十四、乳房结块

中医学认为,乳房结块属“乳癖”范畴,其临床表现结块可大小不一,表面光滑,与皮肤不相连着,按之移动,皮色不变,亦不发热,不痛或稍有痛感,多因肝胃不和,血滞痰结而成,由于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为妇女第二“子宫”,冲脉起于胞中,隶于阳明胃经,妇女若因七情、六淫、饮食、起居等种种因素导致肝郁气滞,使冲脉气血逆乱,乳络不畅而瘀血痰湿凝聚结成包块,聚于乳房中而发为乳房结块。

[临床应用]

石则艳等运用桂枝茯苓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辨证为血瘀型加甲珠、贝母、全虫等加强破瘀散结疗效;肝郁化火型,配丹栀逍遥散以疏肝通脉;阴阳失调,配二仙汤,以平衡阴阳,通经化瘀;气虚型,配玉屏风散,以增强扶正祛邪之力。~年观察治疗的例乳房结块病人,其中年龄最小31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无意中发现),最长5年。其中有轻微疼痛者47人;单侧单个包块81人,双侧多个包块19人;乳房包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稍有变化者61人。所有病人均在情感不畅时乳房右胀痛不适感。触诊可见乳房有包块,大小不等,表面光滑,与肋骨和皮肤不相粘连,推之移动,皮色不变,亦不发热,不痛或稍有痛感。彩超提示:乳房结块部位腺体组织相对增厚,边界清,回声稍低或正常,或提示囊性包块。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自觉症状及触诊见乳房包块消失;B超检查提示:乳腺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明显好转,触诊见乳房包块缩小,B超提示:乳腺增厚范围缩小。③无效:症状、体征同治疗前。治疗结果:临床治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8%。其中1个月内治愈者10例,2个月内治愈者10例,3~4个月以上治愈者40例,4周以上未愈而好转者18例。

十五、乳腺良性疾病

乳腺良性疾病包括乳腺增生病、纤维腺瘤、乳头状瘤、泌乳症、慢性炎症等,均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发病机制为瘀血内留,气滞阻络,久则形成瘀,故治疗采用活血化瘀为主,随症加减。

[临床应用]

郝增林等用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日3次,连服1个月或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服用下个疗程。服药时间最长者3个疗程。治疗乳腺良性疾病63例,男2例,女61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岁,发病多在30~50岁,占80.9%。乳腺增生病40例,纤维腺瘤15例,乳头状瘤3例,泌乳症2例,慢性炎症3例。该组有58例是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其他5例靠症状、体征及彩超诊断。治疗均给予桂枝茯苓胶囊。疗效判定:显效:肿块消失,疼痛缓解;有效:肿块缩小或变软,疼痛减轻;无效:肿块无变化或增大,疼痛无缓解而服用其他消炎镇痛药。服药治疗1个疗程后,重复检查对照。部分病例对肿块有恐惧感而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疼痛缓解率达96.8%,有效37例,有效24例,无效2例。肿块消散或变软有效率达95.2%,显效38例,有效22例,无效3例。

十六、乳腺癌

乳腺癌是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妇女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首位。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未经产、闭经晚、绝经后肥胖、高水平的电离辐射、良性乳腺疾病等,其发病机制与病毒(尤其是B型RNA病毒)及未生育或哺乳、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雌二醇和雌酮异常增加及雌三醇缺乏有关,同时认为雌二醇又是致癌物质,而雌三醇对机体有保护、防癌作用,故在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脏腑功能障碍、在癌基因作用下而致乳腺细胞损害,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相当于中医学的“乳岩”、“乳石痈”、“乳痞”、“乳发”、“乳核”、“妒乳”等范畴。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正气不足、风寒内侵、七情内伤、所愿不遂、郁结伤肝引起体内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降低了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抵抗力,在癌基因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终致气滞血瘀、邪毒蕴内,痰浊交凝,结滞乳部而成乳腺癌。虽然现代图像诊断技术发展很快,但对潜伏在乳腺病患者中的微小乳腺癌的诊断仍很困难。目前西医常对此应用诊断治疗性内分泌疗法,即通过抗雌激素药治疗,发现潜伏在乳腺病中的乳腺癌。但是,由于这种内分泌疗法所使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多,使治疗常因此而中断,所以很多患者还必须经手术活组织检查确诊。为此,研究探讨治疗乳腺病安全、有效的汉方方剂,桂枝茯苓丸作为诊断治疗性内分泌疗法的药物替代抗雌激素的效果。

[临床应用]

占妻嘉一运用桂枝茯苓丸5.0g/d(服用6周)或7.5g/d(服用4~6周),总剂量为~g。年8月1日,年7月31日在古妻诊所就诊,并经望诊、触诊、乳腺x线照相、超声检查和细胞学诊断等诊断为乳腺病的例患者中,可疑为乳腺癌,而且符合桂枝茯苓丸证的例患者为对象,分成两组:第1组(74例)服用桂枝茯苓丸5.0g/d(服用6周)或7.5g/d(服用4~6周),总剂量为~g;第2组(42例)为服用桂枝茯苓丸总量不足g,因硬结、疼痛症状消失而中止治疗者。服药结束后,再行望诊、触诊、乳腺x线照相和超声检查。对治疗后肿块仍未消失的患者先行针吸细胞学诊断,若结果是阴性,但又不能排除乳腺癌者再行手术活组织检查,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结果:第1组行手术活组织检查者11例(15%),3例确诊为乳腺痛,其中1例经针吸细胞学诊断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根除手术;第2组无进行手术活组织检查者,但有1例经针吸细胞学检确诊为乳腺癌。例乳腺病患者中,行手术活组织检查者11例(5%),确诊为乳腺癌者4例(3.4%)。午7月~年7月在古妻诊所就诊的67例乳腺癌患者中,8例(12%)经诊断性内分泌疗法确诊为乳腺癌,其中年8月1日~年7月31日的17例乳腺癌患者中4例经服用桂枝茯苓丸确诊(占24%,4例中有2例经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诊断率较高。

十七、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临床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内伤症状。腰椎x线照片等检查,常可见异常。腰痛可因感受

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临床应用]

福田住弘治疗单用桂枝茯苓丸或当归芍药散治疗疗效不明显的27例(男5例,女22例)患者,疾病分类:变形性脊椎关节强硬19例,腰痛6例,脊椎滑脱及椎骨脱离各1例。以当归芍药散证为主者,早晨和中午服用当归芍药散,晚间服用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丸证为主者,早晨服用当归芍药散,中午和晚间服用桂枝茯苓丸。结果:自觉症状(腰痛、下肢痛、步行能力)的改善率为86.41%,日常活动(翻身、起立、洗脸、步行等)的改善率为76,74%。变形性椎关节强硬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率为63.2%,日常活动为36.8%。

腰痛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率为%,日常活动为66.7%。

谷冈久也并用柴苓汤、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例(年龄31~80岁,男3例,女8例),胸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1例(60岁,女),共12例。不考虑证,投予柴苓汤(7.5g/d,分3次服,下同)、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以显著改善、改善、稍改善、不变、恶化五级判定对知觉障碍、腰痛的效果。结果:投药2周时全部病例获稍改善以上的效果,继续投药2周,均获改善以上的良好效果,并未见不良反应。

秦立志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治疗白驳风是哪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cj/2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