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渐渐消失了。清明时节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风俗踏青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蹴鞠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唐代时球内充气。蹴鞠就是用足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放风筝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植树正值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因为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那么,在这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节,我们又该如何养生呢?养生1清明户外踏青此时节的中后期会清静明法的气候了,人们宜随着明媚的阳光的到来而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古人谓之“踏青”(即郊外运动)也是指在这段时间进行的。且宜加大运动量。2饮食规律,低盐多蔬果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但肥胖者宜相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食瓜果蔬菜,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相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以上这些同样也是健康人群要注意的。3注意“病从口入”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4清明养生“明前茶”著名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宜饮茶为单枞、铁观音、龙井和花茶等。此时节也是胃肠容易不适之时,近年人以三花奶冲普洱茶的方法来健肠胃,有胃病的人不妨一试。5忌食“发物”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等。6心情舒畅、动中有静同时这个节气又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输入文字扫描左侧征稿启事中科白癜风医院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