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爷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了,乐观开朗,精神矍铄。初次见他,很难想象他是肿瘤患者。其实,周大爷早在年就已经确诊滤泡型淋巴瘤,从发病至今已7年,一直跟随林丽珠教授进行肿瘤治疗,精神体力俱佳,生活闲适如常人。
诊疗经过
1悉心劝慰,保驾护航
周某,男性,80岁。门诊号:。年8月初初诊。
患者年8月因咳嗽就诊,外院起初考虑肺炎,抗生素治疗无效,CT检查发现左肾肿物,伴反复发热及咳嗽等不适。在林丽珠教授的建议下,患者同意行肿物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左肾)滤泡淋巴瘤(Ⅱ级)。
患者当时已是七十高龄,体质较为虚弱,反复发热、咳嗽,对化疗耐受差。为寻求门诊中药治疗前来就诊。初诊时症见:精神疲乏,焦虑,腰痛,偶有咳嗽咳痰,胃纳较差,时有嗳气呃逆,便秘日久,大便难解。
中医诊断:恶核脾虚痰结
西医诊断:滤泡淋巴瘤(Ⅱ级)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熟党参30g茯苓25g砂仁10g后下
郁金15g山慈菇15g鸡内金20g
红豆杉1包肿节风30g猫爪草30g
桃仁10g熟地黄20g制何首乌15g
川芎10g
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焦虑忧思,林教授看在眼里,悉心劝慰患者,让其安心治疗。由于患者高龄,体质虚弱,难以完成联合、足量化疗,林教授为他制定了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同时配合减量化疗的治疗策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为患者全程治疗“保驾护航”。听了林教授的分析,患者心宽不少。
2
悉心调治,体健如常
患者2周后复诊,精神改善,胃纳改善,大便通畅,腰痛,咳嗽等症状亦有缓解。通过中药“扶正固本”,患者体质和各方面症状得到改善,并完成相关西医治疗。后长期门诊调治,至今7年余,生活如常人。
笔者按语:
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是一种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恶性度较低,但临床病程长,临床疗效差,治疗比较棘手;且缓解后复发率高,易于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发生转化的患者预后更差。目前I-II级滤泡淋巴瘤治疗仍以化疗为首选。
针对本例患者,高龄、体虚,难以耐受联合、足量化疗,林教授为他制定了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同时配合减量化疗的治疗策略,因病制宜,因人制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林丽珠教授以辨病、辨证结合,采用健脾化痰,祛瘀散结为治疗大法。中医药在滤泡淋巴瘤的不同疾病阶段,治疗侧重点有所差别。在化疗期间,中药可以缓解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减毒增效;疾病稳定期,中药治疗重在解毒抑瘤,预防复发,提高生存质量。
七年以来,周大爷坚持服用中药,定期我院复诊和复查,平均每年作一次PET/CT,均未见肿瘤复发。在中药长期调治下,目前生存期达7年之久,身体健康,生活安乐。
审核
林丽珠
作者
邵翠、肖志伟
编辑
罗嘉敏
END
指导专家
林丽珠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九大党代表、广东省十二大党代表
广州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教研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致力于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基础临床研究,主持制订编写了常见中医肿瘤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应用。主持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12篇,主编或参编论著18部,多次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40名,硕士研究生62名。相关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广东省科技进步、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出诊安排: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四上午(门诊南楼名医诊室二区)
出诊地点: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大院广州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