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大路上的建南柏杨渡

仲春的早晨,太阳从檬子树丫口探出头来,笑盈盈的望着柏杨渡大地,峡谷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晨风轻拂,荡起了层层涟漪。当你伫立在柏杨渡大桥头,再漫步沿湖两岸,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大毯子,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弯曲的湖水。当你爬上耳子山,再乌瞰柏杨渡周边,展现在你面前的则是一副美丽的田园山水画。你看!水泥公路在群山峻岭中盘旋而飞向云端,一栋栋土家小洋房鳞次梯比,鱼游湖底,水鸟在湖面上嬉戏,钓鱼人的遮阳伞像星星布满在银河两岸一般!这地方就是古盐大路边的柏杨渡。也是我可爱的家乡!

观此美景,感慨万千!可是又有谁知道这里曾经的古街,古渡,古土司,古道盐大路呢?如今的水乡柏杨渡确实见不到昔日盐道古渡,古街的繁华场面,也听不见覃牟土司割据的号角声鸣,渡口的木船已在梦中,艄公的号子不在回响。高大的皂角古树不见踪影,只见半截石拱桥悬浮于湖面,古渡对岸的岩石上,那“义渡”二字还清晰可见。如今的库区湖水在等待,两岸的群山在希望,也许她们就是在期待我们,望我们去追忆古盐道上,土司腹地那古街,古渡的苍桑往事,去揭开柏杨渡及周边那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实现山水之愿吧!

一盐大路及柏杨渡的由来

自古以来食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食物。人长时间不吃盐就会生疾病。古时鄂渝边山区有斗米斤盐的传说,盐价高昂。因此,食盐自古就由官方控制经营,鄂渝边区古时不产盐,食盐虽从万县码头转运上来,古时有一条运盐大路,从重庆万县码头--新田--走马--石板滩--柏杨渡--建南峡谷--利川--咸丰--湖南。其中在建南峡谷一带多次改道,最初是沿建南河穿过峡谷经中石岭到鱼龙,汪营至利川的,后来改走大路沟上箭竹溪,打杵坳至利川。那时大龙滩就成为场镇,还赶场。接下来又改走梅家沟上箭竹溪,枫乡坝就有了街道,也赶场了。最后改走木城新开路上箭竹溪,到那时,建南才兴建街道,赶场。这些改路的时候,柏杨渡一直没改路,所以柏杨渡古街古渡早于建南街很多年。据《利川市民族志》第四章民族经济之第三节民族贸易中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全市所属集镇设有场期的52个,其中忠路,三步街,建南,小沙溪,乐福店在清朝前就设有场期。清朝前早设有场期,后来逐渐废止的有永兴场,忠路溪,兴隆场,大兴场,同心场,鸡公场,王家寨,白羊渡,双河口等。

据《利川市民族志》第四章民族经济的第二节交通运输业中记载:在清朝中期,利川官办道路有四条,东至施南府,西南至咸丰县,北至四川万县,西有忠路至石柱,其中北至四川万县的路径为:县城-吊水坝-小青塘-小青垭-南平-野菜坝-打杵坳-箭竹溪-木城-剑南-白羊渡-里碑场-万县。

据《利川市民族志》第一章第四节建南土司中记载:(利川县志列传)载,剑南长官司,明宣德三年年五月置,元朝故土官子孙牟酋蛮,拥土民居溪峒,久请招抚设官,授以职事,兵部已闻,帝以“强蛮”当顺其请,所授诸司,宜有等级,兵部议:以四百户以上设长官司,四百户以下设蛮夷长官司,元朝土官子孙量授以职,从所招官司管属,从之,令三年一朝贡,于是以牟蛮酋为剑南长官司,后因忠路覃土司扩充地盘,武力夺取剑南长官司辖区,开始两军相持,不分胜负,隔河对峙,久攻不下,后忠路覃土司故伎重演(覃土司曾了与向土司发生战争,覃土司夜用山羊,头挂灯笼在前面冲锋,士兵在后呐喊虚张声势,向土司不知有诈,不战而败,后人称此地为“百战沟”)以百余头山羊头挂巴巴灯笼,夜晚从山上下来,强渡建南河,牟土司以为覃土司援军赶到,大败而逃。后来山上驻军地就叫白羊坪,渡河处叫白羊渡,今日写成柏杨渡,覃土司将剑南土司改为建南,名不达于朝廷,故明史中,只有剑南土司而无建南土司。

根据地名普查证实,柏杨渡古街后面,古时是一片原始森林,长着很多柏杨树,此山名叫柏杨山,人们因此改白羊渡为柏杨渡。柏杨渡因有盐大路而形成了重要渡口,再兴街道。那时利石万三县交界的土民都赶柏杨渡,场期为农历日,因此,柏杨渡古渡口之古街,交通方便,人马往来频繁,逢场更是热闹非凡。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五八年一场特大洪水把柏杨渡古街扫去一半。后来,年江汉油田来建南勘探时,新修公路到太平镇,因此在柏杨渡古渡口下边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主拱一跨过河。为此,柏杨渡告别了木船摆渡的历史。一九八二年,老天再降一场特大洪水把柏杨渡古街全部摧毁,全街村民无家可归,古街成了一片废墟。后经政府扶持,原街上两个小队的社员都在公路沿线建房居住。而今大滩口水库蓄水发电,柏杨渡成为库区水乡,古街,古渡遗址沉没水底,公路沿线以下的村民有的移民到利川,有的迁到建南,有的在柏杨渡地势较高的地方兴建房屋居住。其实,柏杨渡古时虽因盐大路而成重要渡口,古街也热闹闻名,但并无政府机构于此。解放后才成立了柏杨渡生产大队,下辖8个生产小队。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将原来的更新公社,庙梁公社合并为柏杨渡乡,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平和,黎明,田元,和平,柏杨渡,花果,联合,茶元,红星),后来改为柏杨渡工作站,现合并到林口工作站。在周边乡民的习惯中,现在称的柏杨渡不仅仅是原古街,古渡那个地方,而是以柏杨渡古街古渡为中心方圆几里都称为柏杨渡。

回忆过去,柏杨渡古街古渡历史悠久,柏杨渡周边地灵人杰。在古盐路的每一块路板石下面,处处都藏满了故事。柏杨渡峡谷的山水也不会忘记岁月的沧桑。听老人讲,从柏杨渡的紧水口到建南的三根树,沿河的石头就有四十八个景志。柏杨渡古渡周边有无数动人的故事传说。

二柏杨渡的往事及周边名人

1

袍哥大爷草菅人命

古时的柏杨渡,地处盐大路的重要渡口,山里产的桐漆茶贝等土特产都要通过这里到达万县水码头,万县的食盐,日用百货也要通过这里进入山里,所以柏杨渡古街商铺密集,三教九流,皆会于此。听爷爷讲,古时柏杨渡有汉流袍哥,柏杨渡凉桥坝的夏大老爷(希成伯)就是柏杨渡的袍哥大爷,现在建南摆摊雕刻印章的夏敬银之父,在袍哥帮会中排行老五,人称夏管事。柏杨渡的夏师太(夏连山)是中队长,有兵有枪,负责柏杨渡周边的治安联防。有一年,一个外地来拜码头的袍哥兄弟与柏杨渡的袍哥发生争执,那人说了狠话后,就离开了柏杨渡,夏大爷知道后说了八个字:当用则用,不用则罢。手下弟兄知道放走这人是后患,立即重金请了街上一小混混去追赶那已走的外地袍哥,当追到那人时,那人怕被枪杀而不敢回来,小混混发誓说:没事,如果挨炮(枪)我挨第一炮(枪)。那人信以为真,随后便一同返回柏杨渡,当他从渡口下船上街时,枪声四起,不一会那人就倒在了血泊中。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当枪声停止后,清理场地时发现,那个去喊人的混混也中了枪,所以柏杨渡的人都知道,口水咒有毒,无事不乱发誓。

2

牌楼石上的悲剧及鬼摸凼的冤魄

柏杨渡下街的河坎上有一处全为裸露的岩石,传说当年柏杨渡夏氏曾在这里立过贞洁牌坊,后来牌坊毁了,这里就叫牌楼石,文化大革命中期,柏杨渡有个名叫夏家孝的知识分子(解放初期在重庆大学读书),他是柏杨渡凉桥坝夏大老爷的长子,因大地主成分,被诬陷为“伪民党”通过造反派的捆绑,吊打,折磨得生不如死,在一个雷阵雨后的下午,河里涨了水,夏家孝自己用麻绳捆住了双手,然后从牌楼石上跳入滚滚的建南河中自杀了,年仅25岁。让人痛心!

从柏杨渡下街往东走,有一条小溪,名叫小河沟,小河沟与建南河交汇处不远的地方,有几个天然石坑,小河沟的水从石坑流过,人们叫它“鬼摸凼”,传说古时候深不见底,用十二匹腊蔑连接都放不到底。解放前柏杨渡的夏氏,是夹皮沟有名望的贵族,家大业大,家规甚严。有一年,夏氏有一媳妇与外人有私情,被抓了个正着,夏氏族人将男女两人裸体捆绑在一起,男人的头和女人的腿绑一起,土家人叫朝鸳鸯犁笨,这样抬着在大街上游行示众,并边走边用皮鞭抽打男女二人,最后将女的背上捆一扇磨盘,用绳子套上沉入鬼摸函中,当确认死亡之后才拉上来,可能鬼摸凼一名就因此而得来吧!

3

柏杨渡夏氏省三公寓凉桥坝

柏杨渡的凉桥坝是夏氏省三公的公寓,在古时的建南就有“三子”传说,也就是覃氏的锭子(拳头)邓氏的谷子,夏氏的顶子(官帽)。确实,夏氏是夹皮沟第一贵族,人才辈出,省三公及其子希成伯是书法家,当年颇有名气,原凉桥坝有座凉桥,是夏氏中举后修建的,在凉桥北岸摩崖上有“状元桥”三个字,乃省三公手书,现崖上三个字被人整体剥下而下落不明,省三公之孙夏家信回忆,当年的公寓很气派,还记得客厅的一副对联为:偶因洗砚已染指,除却栽花不弯腰。现今凉桥无存,石拱桥名为“群英桥”,是夏氏后裔书法家,高级工程师夏佩之所书。

4

柏杨渡的历史名人夏竹泉及夏树人

在柏杨渡古下街的山坡上,古时有一别墅,地名叫亭子楼,那里有一个小山弯,是夏氏有名的风水宝地之一(庙梁,白狗坪,亭子楼)这里葬的是夏竹泉。夏竹泉生前在湖北多个县做过知县,告老还乡后留下不少作品,离柏杨渡一公里左右的庙梁,是夏氏的宗祠(正义堂)。宗祠之祖山(山脉)发源于箭竹溪猫鼻山,行龙途中,九曲回旋,在三块石,轿顶山等处龙身带贵,然后在蓝家山突起高峰,下行结穴,结穴处特生官星,余气前铺,左边睦家寨形似灵龟,右边大湾恰似巨蛇一般回缠,中间一条小溪流出,水口处有一巨石形似鲤鱼,溪水之瀑布冲击石鱼背部,远观恰似龟蛇守水口,鲤鱼跳龙门。睦家寨风景独特,四面绝壁,仅有两条小路可通寨上,这寨上是夏氏的书院(明德书院),无数夏氏子孙在此寒窗苦读而金榜题名。竹泉公在睦家寨西南石壁上写下绝句“此心无所见,石上且留身,待若百年后,方知是古人”。由柏杨渡石雕大师江海将绝句刻在石壁上,并刻一尊石雕像(竹泉公之像)在此,可惜石像头部今已损坏。夏氏后裔有一妙联赞曰:睦家寨上明德书院地,飞水岩下鲤鱼跳龙门!

夏竹泉的后代有个叫夏树人,利川市志人物传中载:夏树人(-)名师锡,号德莆,字东成,建南人,清末邑库生,留学日本,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农科大学农学部获业士学位,后在日本农场实习二年,与该农场女工新井员子(东京府人)结婚,年实习期满偕妻回国,是年夏,在武汉与其妹夫马元楷相聚,提出:“我国地处温带,地大物博,以农立国,曾为世界先进,料将来必有人满之患,食不足,必相侵,势非重农不可”于是矢志农业教育,先在北京担任农林部技士,后再北京国立农业专科学校任教,年在开封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主教,成绩卓著,获六等嘉禾章,三年后,应聘赴南昌,在江西省的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年任湖北省农事试验场场长,后去福建厦门任集美农林学校教师,年应聘到东北沈阳农业专科学校任教,“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到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年夏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去陕西武功任西北农学院教授直至年病逝,毕生从事农业教育,享年60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利川西门师伯(夏诗容)的家里,有幸见到夏树人的小儿子夏家华,他讲,他的大哥在甘肃部队里从事生物科技研究领导工作,他家兄妹多,他是渡江战役时提升为连长,后来转业到利川机械厂当工程师,他在他的兄妹中是混得最差的,问其详情他不愿相告。

5

柏杨渡的石雕艺术大师江海

柏杨渡古街对面的山坡上,有个地方叫化香台,这里出生了一个传奇人物,他就是石雕艺术大师江海。《利川市民族志》的第六章人物传记中记载:江海(?-?)利川建南中部营化香台人,祖先世代属建南长官司的土民,江海是清朝末年闻名川鄂边的土家族著名石匠,出生贫苦,但自幼勤奋好学,建南一带的岩石多为青砂石,质地细软,韧而不脆,十分便于工艺雕刻,江海刻苦钻研,学得一手石雕的好手艺,当他的手艺学成后,就背起石匠篓子出门闯江湖,这一年来到重庆府,一户大绅士正在兴建庄院,远远请来两百多名好手艺的石匠,里面是高手如云,江海请求老板将其留下给碗饭吃,掌墨师傅见他衣衫褴褛,几颗錾子又短又锈,心想这样的末流师傅难派活路,但又同情同行中人,于是叫他上山开石山,这是最笨重的活路,江海不声不响地在山上打了半年,掌墨师傅上山一看,大吃一惊,见他打了一个十三桥的石算盘,石珠竟能上下拨动,掌墨师傅连忙称怠慢了,要把石算盘装在朝门口的旁边,并请江海再雕了个东西配在朝门口的另一边,从此老板刮目相看,另眼相待,众工友推他坐上席,后来又用大半年时间雕成了一个鸟笼,配在朝门另一边,笼里站着一只画眉鸟,一遇风吹,画眉便发出叫声,精美绝伦,江海艺惊四方,名闻遐迩。江海一生完成的石雕艺术甚多,在利川境内流传下来的有两件,一是建南归源寺石牌楼,工艺精湛,一侧石柱上雕有一个活龙活现的石海螺,用嘴一吹,嘤嘤长鸣,行人常吹而取乐,直到年在此成立石油勘探指挥部,石牌楼被拆毁。另一件是黄泥塘两座石墓碑,立于光绪三十年九月一日,男墓主人陈启夙,女墓主人吴氏,夫妇两墓紧邻,墓碑都是江海雕刻,碑高约四米,墓有两进,前面大碑上首为各种人物图案,花斐书筒等,下首外面刻着称谓,内面刻着墓主人生平,二进碑上也续刻着墓主人生平事迹,两碑铭文分别采用了楷书,隶书,篆书,草书,飞白,行书等字体,全碑气势雄伟,文字精雕精刻,图案精美绝伦,吴氏墓碑铭文末尾刻有“工匠江海”。至今比较完好的保存下来,已经被列入全市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这是一代石刻艺术大师江海留给后世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查,柏杨大水井建筑群落也是江海的掌墨师。

江海的儿子江笛继承父亲的手艺,也成为一代石刻名师,他能在平坝中任意点三点,连成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孙子江习洋也是名师,柏杨渡村十组的易连心为其徒弟,在五十年代里,修建南粮管所时,易老石匠迟到了,被监工员大骂了一顿,易师傅不服气,用半天的功夫,把那骂人的监工员的丑相刻在了地脚石上,后来那监工员说尽了好话,再三道歉,易老师傅才用錾子将石像打掉。

6

柏杨渡及周边近代先进人物

八十年代末,建南区政府将更新乡和庙梁两乡合并为柏杨渡乡。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特请利石万边区著名风水大师阳荣平先生测定坐向,阳先生中和政府要求面向公路的指示定为乾山巽向,阳先生断言,巽星主文,乾为官贵,下元八运逢旺,自此,柏杨渡乡的土民必将文人辈出,并有名人高官。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不觉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当今看,柏杨渡街上夏成文,人民大学高材生,饭豆坪的刘运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双耗子的陈建平武汉大学毕业,现任利川著名乡镇谋道镇党委书记,还有晏中志,刘运宏都是武汉警察学校的高材生,现为利川公安战线的领导干部。

近代看,柏杨渡也是名人辈出,解放初期,柏杨渡干坝子王民才的父亲王光告为革命烈士,生前系利石万边区游击队员,国民党清乡时,杀害于太平镇与建南镇交界的葛乐屯。60年代,柏杨渡街上的陈文斌毕业于武汉大学。70年代柏杨渡街上的王正友,在青龙县为保卫国家财产与坏人的斗争中不幸牺牲,生前为中共党员,班长,追认为烈士,烈士碑建在柏杨渡街后亭子楼附近的大路边。80年代末改建了柏杨渡乡,以柏杨渡乡范围来看:和平村轿顶山下的向先成,现为湖北省组织部委委员,干部处处长(副厅级),和平村焦家坪的张太龙现为荆门石化集团高干,央企的副厅级领导干部。黎明村的夏锡璠现任鄂西州副州长。平和村的王祥现为湖北省公安厅刑科所,博士所长。柏杨渡附近雷家坡的雷继优为州商务局副局长(曾任恩施市副市长)。综上情况,近20年确实名人不少!

三柏杨渡古街边的小地名及风水传说

01

柏杨渡村13组土荞子与1组双耗子地名传说

在土家故事中,有荞子(荞麦)麦子打架的传奇故事。相传好多万年前,荞子和麦子是好兄弟,经常在一起玩,由于平时兄弟两开玩笑成了习惯,这天,荞子对麦子说:“你一年一熟还在坡上过年,难怪人们说你是小春,没营养”。麦子听了不服气回应道:“你一年两熟在家里过年,人们称你大春,得意个啥?三伏天看你那脚杆冻得通红,真丢人。”荞子一听气火了,一爪抓在麦子的脸上,麦子也不示弱,抱住荞子就按在地上,眼看两个打了起来,五谷杂粮都前来劝架,蚕豆,豌豆,稻谷走上前去拉劝,红豆,绿豆胆量小不敢上前,只是大喊:别打了!结果荞子压在下面时间长了,身体骨折,成了菱形,麦子脸上留下一道疤痕,稻谷的头上也打了个小洞,蚕豆被踩扁了,豌豆被踢出了好远,身体滚圆了,红豆脸都喊红了,绿豆脸也急青了,造成终身遗憾。至此荞子麦子成了子孙仇。也许是这个原因,荞子麦子从此世代不相往来。柏杨渡南边有个院子叫土荞子(柏杨渡十三组),土荞子的河西叫双耗子(柏杨渡一组)古时候,土荞子种的是荞子,对岸种的是它的仇人麦子,有一对耗子精夫妇也和麦子住在一起,时间一长,麦子就起了坏心。这天,麦子对耗子精夫妇说:“我们一年一熟,营养也差,你们不如夜间游到河东去吃荞子,这样可以节省食物,以保冬季有食物可吃。”后来,耗子精夫妇就夜夜游过土荞子来吃荞子。其实,土荞子有些地方是黄沙土,最适应荞子生长,荞子一年两熟,长得也饱满。有一夜耗子精夫妇吃饱后睡着了,当他们醒过来时,东方已发白,它两才急忙往回赶,刚游到河当中,天已大亮,为此,耗子精就现了原形,失去灵气,变成了一对石头,永远站立在河中。现在柏杨渡村办公室前的建南河中,有两樽石头远看恰是耗子在水中游。后来,人们把长荞子的地方叫土荞子,土荞子对岸的院子就叫双耗子。

02

柏杨渡村13组土荞子的风水传说

相传,古时候的土荞子,住着一户姓朱的人家,从外地请来一位出名的风水大师(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看了山水后就说,此地乃象鼻卷水(今自生桥立碑处即象鼻子,河对岸有象鼻孔石),如得了真龙真穴,子孙富贵双全(财多,人旺,官高)。不过眼下气运不合,如人力而为之,必犯天杀,葬师会瞎眼。朱家人听后立即承诺要善待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也信以为真,立即寻龙点穴,不久朱家有老人去逝,就安葬在今土荞子的大湾丘,过路田坎下,葬后不久,阴阳先生真的双目失明了。后来,朱家的后生果然中了举人,家里业产也多得惊人,下至柏杨渡井水口,上至建南下边的三根树,沿建南河两岸的田地都是朱家的。后来,朱家人对已双眼失明的风水先生是一天天的淡忘,最后还要他磨面推谷,风水先生见人就老泪纵横。不知过了多少年,风水先生的徒弟四处找师父,后暗访到恩师在柏杨渡的土荞子,还听到了许多有关恩师的故事。为了救恩师他就心生一计,去给朱家看风水,到土荞子看后直叹气,那时朱家中举的人,人称朱老爷,朱老爷急问年轻的风水先生为何叹气?他说:我看你这祖坟葬得还可以,但还不是最好,你看,土荞子是个大象,前面是鼻子在卷水,两边是眼睛,如葬在眼睛上,定出王侯将相,朱老爷听后大喜,便选了良辰吉日要把祖坟迁到上面山丘上。迁坟那天,挖出棺木时出现了一对白鹤,年轻的风水先生出手快,但还是只打死一只,另一只飞走了,朱老爷问其详情,他说这是克应,本来两只都要留下,现打死一只也不错,日后必有一个贵人惊天动地。等棺木入座新坟,年轻的风水先生偷偷跑到了磨坊,见师父的眼晴好了一个,便拉着师父就远走他乡了。真是无巧不成书,后来朱家真的日渐败落,田地很快败光,居住的大院也卖给了徐家一半,人口年年死亡,最后凡是与他家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死了。现在土荞子朱家院子的朱氏是另一支朱姓人家。

03

柏杨渡村谢家湾的风水传说

柏杨渡古街对面,是原柏杨渡大队的老4队,地名谢家湾,相传古时这里居住着邱氏的数户人家,因谢家湾地势像一个乌龟,邱氏的祖坟就葬在乌龟的正穴上,邱氏人多,财旺,并有中举的老爷,是远近闻名的旺族,闻名后的邱氏家族为显示他们的富贵,为其祖坟修理一番,并请来工匠,为祖坟立了一个特大的墓碑,当立碑落成,鸣炮庆贺时谢家湾的天空突起狂风,把祖坟旁边的参天古柏树吹倒一片,自此过后,邱氏便家道中落,据后来风水界名师勘察,断为立碑犯了杀,即乌龟无力驼大碑。

四柏杨渡的土家故事

01

柏杨渡古街上的槐书先生向雪桥讲的连环谜

解放初期,柏杨渡中街住着一位老先生叫向雪桥,书教得好,槐书说得也好,古典小说由他讲出来活龙活现,听得人如痴如醉。近代的柏杨渡人中只有郭双连,夏学礼可模仿几句。听父亲讲,那时向老先生讲述过一个故事,叫连环谜,故事讲述的是以前鄂西地区有个能言善辩,见多识广的刘瓦匠,主要职业是给人捡瓦(房顶时间长了要翻动瓦片确保不漏雨)。他会打谜语,有一年他碰到了一个对手,两人棋逢对手,就赌了一把,一人出谜一人猜,猜对了继续以此为下个谜,这样连环下去,如果猜不出来就算输,出谜的没谜出了也算输。说好后刘瓦匠就开始出谜了,他说:谜子猜,谜子猜,两手搬不开,搬开又拢来---猜的人立马回答道:水。刘瓦匠继续出题道:水啊水,喝了就见鬼,不是胡说八道就是睡得发雾---猜的人又回答道:酒。两人越说越快:酒啊酒,两山无路任我走----桥。桥啊桥,闪闪摇摇----肩挑的干担。干担干担两头都是尖尖---网针。网针,网针两面钉钉----鼓。鼓啊鼓,一摸灰扑扑----冬瓜。冬瓜,冬瓜,两面绣花----枕头。枕头,枕头里头睡个大牯牛----多年的存包谷(玉米)子。说到这,打谜语的难以再出谜了,可刘瓦匠耍赖,他去扯那猜谜语的耳朵,还说:我揪你的耳朵,看你好大力气----猜的人猜红了眼,忍着疼痛继续猜,说的是称(称东西重量的工具)。刘瓦匠见不生效,马上给那人两耳光,边打边说:我打你两耳光,看你还猜不猜----那人咬着牙还在说:洗脸帕子呀!刘瓦匠没办法了,只有求饶,便说我怕你,认输了行不,你莫死缠着我不放行吗?---那人认真的说:你说的是裹腿啊(缠在小腿上的长布)!最后把个刘瓦匠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可见猜谜人的功夫了得。

02

柏杨渡的奇人阿坤

柏杨渡街对面有个地方叫郭家屯,哪里有个叫朱阿坤的人。这人有点特别,他和我是小学同学,记得那时他个子很高,瘦,同学们送他个雅号,粪打桶(农村粪池打粪水的东西,把柄很长)。他小学毕业后就没上学了,和他老爸一起干农活,有一年的夏天,父子两人在责任田里?秧草,朱老爸是老农民,穿的还是古老的大布腰带裤(也就是裤腰很大,穿上后折一下,压在腰间,不用系裤腰带那种),朱老爸在前,阿坤在后,?秧草是弯腰下去在水田里抓草,阿坤抓了一会,就站起来休息,不经意间他看他爸背后面的裤子离开身体,有好大个口袋,他便心生一计,在田里抓了一个大螃蟹偷偷放在他爸那后面,螃蟹一进裤裆里就乱抓乱夹,痛得朱老爸咬牙切齿,在田里直打转,这时朱阿坤不快不慢的说:是什么人啊,无事绞几转!朱老爸好不容易才把螃蟹整死了,一听阿坤开腔,便知原由了,拿起?秧棒就去打他,可阿坤手脚快,一转眼就跑开了,朱老爸追了几块田都没追上,只好作罢。时间一晃,过得真快,转眼间,阿坤已经长大成家,还拜了老师学了草医。可天有不测风云,他老婆不幸早逝,那年他用手拉车拉着他老婆的尸体,医院回柏杨渡,刚走到柏杨渡粮管所附近,当时的村委书记骆国祥就立即上前去关心,见他这凄惨的场面就说:天啦!小朱你老婆得的什么病,这么严重就...。阿坤不慌不忙的说:肝家的病!骆书记搭话道:哦!肝病这么恼火!话音刚落,阿坤一本正经的说:还有肺家的病!骆书记见他面无悲伤,心态平和,不知怎么说了,正在犹豫,朱阿坤像平常在街上摆摊应对求医者一样,清了一下嗓门说:其实间扯(混合)都有点!此时骆书记再也忍不住了,只好用手捂住嘴,快步的跑进了大队面坊,搞得哭笑不得,多少年后骆书记都还在讲那场事。柏杨渡也留下口头禅:朱阿坤看病,间扯都有点!

03

柏杨渡老五队王老娃偷吃牛肉的故事

柏杨渡凉桥坝原是柏杨渡第五生产队,那里的大院子本是夏氏省三公的公寓。年解放后没收了夏氏五大财产,公寓就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这里住着一个五保户,外号叫王老娃(土家人把乌鸦叫老娃),邻居还住的有个叫郭双连的人,郭双连早年在柏杨渡街上流浪,解放后找了个大地主的单身老太婆,相依为命,郭老汉能讲得了几段向雪桥老先生的槐书,最爱的就是打川牌,长相也很滑稽,平时喜欢在大队面坊耍,他也爱给人讲故事,我小时候在面坊等拿面条时,就听他讲王老娃偷吃牛肉的故事:那是在大集体的贫困日子里,集体的老牛病死了,每家就分得些牛肉,那年代没有油水,更没有猪肉,郭老汉两口子把分得的牛肉拿回来再放锅里重新煮一下。王老娃经常爱在郭老汉家里来耍,那天看见锅里有牛肉,心里早起了歪心。当煮了一阵后,郭老汉出去挑水去了,老婆看灶屋里材火不多,就出外面去抱柴。等她一出门,王老娃就去把锅里的牛肉抓一块,正准备撕一下,老太婆就抱柴回来了,王老娃急忙把牛肉往嘴里吞,不料人老牙齿稀,牛肉一头夹在牙缝里多半在喉咙里,上下不得,没几下就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老太婆眼睛不太好,把柴火放好了才想起王老娃不见了,把门开大点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王老娃睡在地上,眼睛直翻白。由于老太婆成分不好,要是贫下中农死在家里,那不惹了天祸。于是大声叫,老汉!出大事了!郭老汉听到叫声后急忙放下水桶,跑进屋里一看,见王老娃睡在地上,他见多识广,立即把王老娃拖到门口,见他嘴巴半张,直抽筋,就用手把嘴巴掰开,一看有小片牛肉夹在牙缝里,马上叫老太婆把扯眼睫毛的夹子拿来,用夹子才把牙缝里的牛肉拉出来了,只见王老娃喉咙动了几下,打了一个嗝,慢慢就活动开了,老两口见状才终于松了口气。郭老汉说:你个王老娃,天天来守嘴,今天把我老太婆魂都吓脱哒!不是我在,你今天就去见阎王啰!

04

柏杨渡社员老潘与黄崇善的故事

解放后,柏杨渡街上分为2个生产队(6,7队),生产队的社员大多是随盐大路来经商人的子孙,柏杨渡2个生产队人多田地少。由于柏杨渡过去是重要渡口,鱼龙混杂,大多经商人的子孙都是胆大好斗,头脑灵活的人。在大集体时,街上6队有个叫老潘的社员,干活喜欢偷懒,经常假装去方便而偷懒,有一次队长见他去了好久没有回来干活,就随他去的方向找他,结果见他在豌豆林里坐着,问他在干啥,他说:我在看豌豆开花呢!没过几天队长叫他去犁田,他走到牛圈门口准备牵牛,看见牛绳坏了,转身回家拿了新牛绳,之后他就往田里走,走到田里大吃一惊,牛绳都在,牛到哪里去了,立即向队长反应,队长派人四处找牛,找了半天都没找到牛的踪迹,中午养牛的去送牛草时,才发现牛还在牛圈里关着,让队长哭笑不得!柏杨渡地少人多,每年到农历2月后,就靠公社的供应粮食下来度日,这一年住队的幸同志是财政部门派来的,不了解社员的家庭的状况,供应粮分得不合理,开了几个晚上的会,粮食都没分下去,本来就接不开锅了,气的社员火冒三丈。这天夜里老潘把队里几个哥们提前叫来商量了方案,等到会开了一半时,突然有人把灯吹灭了(那时点的是煤油灯),兄弟伙齐声喊:打!打那住队的狗杂种!吓得住队的幸同志魂不附体,慌忙中躲在猪圈旁边的杂物堆里,等队长平息了打闹,打了个电筒找住队干部时,到处找不到,大声喊幸同志时,幸同志才轻轻应了声:我在这里。从此,住队干部再也不敢乱表态,乱分配了。

柏杨渡村老8队,也就是土荞子,在60年代这里有一位老先生叫黄崇善,读过古书,国民党党员,平时穿的老一套,上身是长布衫,下身是大裤腰,说话时总有几分幽默,又含几分哲理。听说,有一年生产队在土地里劳动时,有一块石头两个男青年用力都翻不动,黄老汉也去帮忙,三人都使劲,眼看石头要翻时,黄老汉的裤子突然掉了(穿的大裤腰无腰带,是裤腰折叠过来压在里面的)另两人准备松手,让他把裤子提上了再来推,他确说来“不松伙计的力”等石头翻过去后,在场人都拍手大笑,笑得黄老汉脸面无存,他见人们笑个不停,生气了,放下手中的锄头,直朝河边走,队长怕他要寻短见,当他才到水边就派年轻人把他拉回来了。本来大家都没笑了,一看见他鞋也湿了,长衫也湿了,越觉好笑,实在忍不住了又大笑起来,黄老汉见状,说道,你们还笑我!我又去了!这次,几个年轻人没让他走就把他拉住了,拉到了一边休息。于是,土荞子有黄老汉跳水,又去!的口头禅。

大集体时期,土荞子是大公社的扛旗队,年年先进,田地宽广,人口劳力少,一年很少放假。有一年腊月初,生产队放了一天假,黄老汉很高兴,美美的睡了个懒觉,当他醒来时太阳已经老高了,想去方便一下,于是,起床后伸了个懒腰,当他伸着身体还没复位时就听哗哗的声音,黄老汉直叫“遭哒!遭哒!”原来黄老汉家穷,他住的楼不是木楼板,是用水竹子连成的竹楼,他一伸懒腰,两脚用力不一样,竹子有的落下去,有了翘起来,这样一来,放在一旁的尿壶就翻倒了,尿壶倒了本是小事,可下面是个红薯窑,生产队分存在社员家里的红薯种开年要上交,坏了要赔的。所以说黄老汉直叫遭哒!他立马穿好衣裤,下楼打开红薯窑,把红薯种翻出来,一个一个用草木灰擦干,再一个一个放回原处,当他干完这一切时太阳早就落山了,夜里直喊腰疼,比在生产队劳动一天还苦累!后来逢人就说:“生成的早起命,想睡懒觉天不肯。”确实!睡会懒觉还真的得不偿失!

05

柏杨渡社员被阴府抓错人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柏杨渡村的一队发生了一桩怪事。这天,一队的社员像往常一样上坡干活,不一会,有个叫舒继中的社员突然晕倒在田里,众人不知所措,只好把他抬回他家里,只见他四肢冰凉,手握得很紧,呼吸微弱,医生来看后也查不出什么病,打针也没有反应,大家认为生命难保,必死无疑。可是过了几个小时,他突然开口讲话了,但四肢依然冰凉,手还是握得很紧,他自言自语的说了好久,人们渐渐的听出了明目,原来他被阴曹地府的公差抓错了,当差的姓崔,去阴曹地府交人时,经校对,应抓的是柏杨寺的朱希中,可抓的是柏杨渡的舒继中,验名证身不合,阎王拒绝勾生死簿,并当场打了崔公差五十大板,然后要崔公差把舒继中送回阳间(其间,舒继中自言自语的扮演多个人物说话,听得在场的人毛骨悚然)。在返回阳间的途中,遇见的熟人还打招呼,过了奈何桥,送的人就挥手告别,接连道歉,最后回到了阳间。不一会他呻吟了一声就醒了,醒后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直说脚软,喝了口开水,众人才松了一口气。后来经年纪大的人回忆,舒继中昏睡中说的崔公差,以及返回阳间路上遇到的人,都是周边死去多年的人。说来也巧,没过几天,建南相邻的乐福店公社柏杨寺大队的朱希中因家庭琐事想不开而上吊自杀了。

其实类似故事,在建南镇先池村的王会堂老人身上也发生过,王会堂为我的表姑父,也就是建南街上王木匠的父亲。这些故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谈,其实,是真人真事。这真是阴阳两间,错误都难免!

五古渡新村柏杨渡

四围山有色,一湖水无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今的柏杨渡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亩,居住村民户,共计人,每年劳务输出人,柏杨渡村民正奋力奔向小康。每天的下午,村民都早早聚集在村办公室前的广场上而载歌载舞,村民安居乐业。

悠悠古盐路,滔滔建南河!钓鱼何处好?水乡柏杨渡。地处大滩口水库尾水的柏杨渡,现每逢春夏秋季,每天有上百人在此垂钓。为此,给沿湖两岸的村民带来了相应的收益。如今,精准扶贫的号角已全面吹响,柏杨渡村支两委在晏中清书记的带领下,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并拟定在柏杨渡村现办公室附近再建一座人行桥,以方便两岸群众办事和往来人员游玩。还计划在沿库区湖两岸,增设钓鱼的钓位,绿化库区湖两岸,新建停车场,安装路灯,把柏杨渡打造成有花赏,有新鲜水果吃,有鱼钓,可休闲游玩的峡谷梦乡。

勤劳智慧的柏杨渡人将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以古街,古渡,古盐大路,古土司,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今名人为宣传亮点,以库区水乡为依托,奋发图强,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古盐路边的柏杨渡将以全新的面貌笑迎八方宾客,柏杨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共和国丁酉岁季夏,土家易人谨撰于温州陋室。

龙船调网络:资深策划团队,为您品牌建设谋局划策。

主编:陶鹏(微电同号)

编辑:亚琳(微电同号)

土家易人

赞赏

长按







































怎样根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sh/1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