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与浙贝母区别

按产地不同可分为四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浙贝母又称大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散结,化痰止咳。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二者均为百合科植物的鳞茎。明代以前的本草统称贝母,明代以后分别记述。临床应掌握二者各自的功效特点以及如何区别应用。

贝母化痰,入走胸膈,除胸膈之痰,可治痰气郁结胸隔、气机不展之愁闷忧郁、喘满烦渴等。《本草纲目·第十三卷》谓:“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我据此,临床惯用浙贝母治疗胸闷烦躁而舌苔黄腻者。

浙贝母入走肺经,清肺中之痰热,可治痰热壅肺之咳喘胸满、痰黄量多质稠等,宜与瓜蒌皮、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黄芩、地骨皮等配伍。川贝母亦入肺经,除肺中之燥痰,可治燥痰犯肺之咳嗽,痰少质黏,难以咯出,或干咳无痰等,常与沙参、麦冬、百合、阿胶、桑叶、杏仁等同用。

贝母清热散结,主治痰热结聚之痰核、瘰疬等,以浙贝母为优,常与夏枯草、牡蛎、玄参、猫爪草、丝瓜络、香附等配伍,现今可用于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病。

贝母清热解毒,可治火毒蕴结之痤疮等,我常用浙贝母与白芷、金银花、陈皮、乳香、没药、天花粉、皂刺、龙胆草等同用,煎煮时加黄酒适量,治疗热毒蕴结型痤疮有良效。古文献记载,贝母外用治疗人面疮有效。据云,疮如人面,五官俱全,能饮酒食物,亦无他苦,外用诸药,疮悉食之,至贝母,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可见,本品可用于顽固性疮疡患者。

贝母还兼有消食健胃功效。川贝母清肺金,金清则能制木,肝木得制,疏泄有度,可助脾健运。据文献报道,川贝母适量,粉碎,过80~目筛,每日按每公斤体重0.1g计算,分3次服用,连服4日,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另外,用浙贝母2份,配伍乌贼骨8份,研细末,混匀,制成乌贝散,每次服5g,一日3次,连服1个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

川贝母和浙贝母两者功效相似,但临床又各有所长。二者的相同点是:同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治热痰、燥痰、肺热、肺燥等引起的咳喘,以及热毒疮痈、痰核、瘰疬等,同反乌头类药。二者的不同点是:川贝母味甘,性微寒,甘寒生津,故长于润肺化痰,治疗肺燥咳嗽、燥痰咳嗽优于浙贝母;浙贝母味苦,性寒,苦寒清热,故长于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热痰咳嗽优于川贝母,且又擅解毒散结,主治痰核瘰疬。二药之止咳,均宜于热证咳喘,但病程长而证偏虚者宜用川贝母,病程短而证偏实者宜用浙贝母。不可不别病程之久暂、证候之虚实,概云川贝母止咳优于浙贝母。

现今《中国药典》记载的土贝母,系葫芦科植物,古代也有作贝母使用的,然与川贝母、浙贝母不同,其味苦,性微寒。归肺、脾经。功能散结,消肿,解毒。可用于乳痈,瘰疬,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等。系外科常用药。

《中国药典》规定,川贝母常用量为3~9g,研粉冲服一次1~2g;浙贝母常用量为4.5~9g。均不宜与乌头、附子类药同用。

现代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稀释痰液,降血压,抗菌等药理作用,浙贝母有镇咳,祛痰,镇静,镇痛等药理作用。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鍖婚櫌鏇濆厜
绂忓缓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zhuacao.com/mcsh/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